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閘穴
定位與歸經
中閘穴為經外奇穴,典出《經外奇穴匯編》,位處任脈中極穴旁開0.2寸處(約臍下4寸),屬局部效穴,未被歸入正經,然其臨床取穴多與任脈、肝經、腎經氣血運行相關。
解剖與針刺
穴區深層為腹直肌鞘及腹膜,下有膀胱、子宮等臟器。針刺宜直刺0.5-0.7寸,需避開腹膜腔,以得氣為度。此處皮薄肉少,進針時應輕緩,避免深刺傷及內臟。古籍雖未載其補瀉手法,然臨床多配合灸法(如溫和灸或隔薑灸),以溫通下焦之氣。
主治與病機
主療子宮脫垂(中醫稱「陰挺」),其病機多因脾腎氣虛、衝任不固,或濕熱下注、絡脈失約所致。中閘穴近胞宮,刺之可調理任脈與衝脈氣血,升提下陷之中氣,佐以百會、氣海等穴,共奏固脫之效。另於古籍《針灸集成》中,相近穴區亦被提及用於「淋濁腹痛」,推測中閘穴或能疏利下焦濕滯。
配伍與運用
- 配百會、足三里:補益中氣,升陽舉陷,適用於氣虛型陰挺。
- 配三陰交、太衝:疏肝理氣,清熱化濕,針對濕熱下注之證。
- 灸中閘配關元:溫補腎陽,強化衝任,用於產後胞宮虛冷。
理論探討
中閘雖列為奇穴,然其位鄰「中極」(膀胱之募穴),故能間接調動腎與膀胱相表裏之氣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中閘穴之效或源於其協調任脈與肝腎二經,使下元得固,氣血得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