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正之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正之官——膽
在中醫理論中,膽被稱為「中正之官」,此稱謂源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這一論述揭示了膽在臟腑功能中的特殊地位,不僅主司疏泄,更參與情志調控與氣血運行的協調,是中醫藏象學說中極為關鍵的一環。
膽的生理功能
- 主決斷,調情志
膽具有判斷事物、作出決策的功能,與人的精神活動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膽氣充足則人果敢决斷,膽氣虛弱則易驚恐憂慮,甚至出現睡眠障礙、多夢易醒等症狀。情志不遂或驟受驚嚇時,膽的「中正」功能受擾,可能導致氣機逆亂,進而影響肝的疏泄及其他臟腑的平衡。 - 貯藏與排泄膽汁
膽貯藏並排泄膽汁,協助脾胃消化水穀,促進食物分解與營養吸收。《東醫寶鑑》稱膽汁為「清淨之液」,其分泌通暢與否關係到食慾、腹脹及排便狀況。若膽氣鬱滯,則可能出現口苦、脅痛、黃疸等症狀。 - 協調臟腑氣機
膽隸屬少陽經,為「少陽主樞」,於三焦氣機升降中扮演樞紐角色。其功能正常時,可助肝疏泄、促胃降濁,維繫全身氣血運行;若膽失疏泄,則易引發肝胃不和、胸脅脹滿等證候。
膽與其他臟腑的關係
- 肝膽相表裡: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二者經絡互屬,功能互濟。肝氣疏泄有助膽汁通利,而膽氣暢達亦能緩解肝鬱。臨床上,「肝膽濕熱」或「肝膽氣滯」常並見。
- 膽與心腦相關:膽氣通於腦,古籍有「膽虛則頭眩」之說,部分眩暈、心悸病症可從膽論治。
膽病的辨證要點
- 膽氣虛:驚悸不安、虛煩不眠、猶豫不決。
- 膽鬱痰擾:煩躁失眠、胸悶嘔惡、舌苔黃膩。
- 膽熱證:脅痛口苦、耳鳴目赤、寒熱往來(見於少陽病)。
中醫對膽的認識,不僅止於解剖學上的器官,更涵蓋其「中正」的生理特性與整體調控作用,體現了「形神統一」的理論核心。透過調暢膽氣,可間接調節情志、消化乃至全身氣血,展現中醫「以象測臟」的獨特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