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邪
膽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指客於膽腑的邪氣,屬六腑病邪之一。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其經脈屬少陽,與肝相表裏,故膽邪致病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相關,亦可能因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內生濕熱,上犯膽腑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: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膽失疏泄,邪氣內蘊。
- 外感邪氣:風寒暑濕燥火侵襲少陽經,邪留膽腑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結膽絡。
- 他臟傳變:肝氣鬱久化火,或脾胃濕熱上蒸,波及膽腑。
臨床表現
膽邪致病,易擾少陽氣機,常見症狀包括:
- 脅痛脹滿:邪阻膽經,氣血不暢。
- 口苦咽乾:膽火上炎,津液受灼。
- 煩躁易怒:膽主決斷,邪擾則情志不寧。
- 目眩耳鳴:少陽經循行頭側,邪熱上攻清竅。
- 嘔吐苦水:膽氣犯胃,胃失和降。
文獻依據
《難經·十難》提及:「心脈微急者,膽邪於小腸也。」指出膽邪可影響相表裏之腑(小腸),反映臟腑傳變關係。另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論膽病時,強調「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」,與膽邪致病特徵相合。
辨證論治
膽邪致病需分虛實:
- 實證:多見膽火上炎或濕熱蘊膽,治宜清利少陽,如蒿芩清膽湯、龍膽瀉肝湯。
- 虛證:膽氣不足,決斷無力,可用溫膽湯類方安神定志。針灸常取膽經穴(如陽陵泉、丘墟)以疏調氣機。
膽邪之說,體現中醫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理,其辨治須結合整體氣血陰陽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