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膽邪

膽邪,病因學名詞。客於膽腑的邪氣。《難經.十難》:「心脈微急者,膽邪於小腸也。」

膽邪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• 外感六淫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其中以風邪最為常見。
  • 內傷七情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其中以思、怒為主。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生冷油膩,損傷脾胃,導致膽汁運化失常。
  • 勞倦過度:過度勞累,損傷肝膽,導致膽汁鬱結。
  • 情志不遂: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恐懼等不良情緒,可導致肝氣鬱結,膽汁疏泄不暢。

膽邪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精神神志方面:表現為頭暈目眩、心煩易怒、失眠多夢、健忘等。
  • 消化系統方面:表現為口苦、口乾、納差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秘等。
  • 泌尿系統方面:表現為尿黃、尿頻、尿急、尿痛等。
  • 皮膚黏膜方面:表現為皮膚瘙癢、黃疸、目赤等。
  • 其他方面:表現為胸脅脹痛、脅肋疼痛、肩背疼痛、腰腿疼痛等。

膽邪的治療,以疏肝利膽、清熱化痰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、龍膽瀉肝湯、茵陳蒿湯等。

膽邪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•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•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膽邪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膽囊炎、膽結石、肝硬化等嚴重疾病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膽邪的預防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