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中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州

在中醫學理論中,中州為人體臟腑對應地理方位的重要概念,主要指脾與胃所主之位,因其居於中央,猶如地理上的「中土」,故稱「中州」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與《難經》,並在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深化,成為中醫臟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。

中州的理論基礎

  1. 臟腑與地理的對應關係
    《靈樞·九針論》提出:「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。」此處「中州」指膈膜以下的臟腑區域,尤其強調脾胃的中央地位。而《難經·四難》更明確指出:「脾者中州」,將脾歸屬於中焦,象徵其在人體氣機升降中的樞紐作用。
    中醫學將人體與自然界相類比,五臟對應五行方位:肝屬東方木,心屬南方火,肺屬西方金,腎屬北方水,而脾則居中屬土。土為萬物之母,主生化與承載,脾臟亦承擔運化水穀、滋養全身的功能,故以「中州」喻之。
  2. 脾胃為後天之本
    中州的核心臟腑為脾與胃,二者共司消化吸收,化生氣血。《脾胃論》云:「脾胃乃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」脾主升清,將精微物質上輸心肺;胃主降濁,傳導糟粕下行。此升降有序的機制,維持人體氣機平衡,若中州失調,則易出現腹脹、泄瀉、倦怠等病症。

中州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氣機升降的樞紐
    中州作為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的中段,是氣血運行的關鍵環節。脾升胃降的協調,影響全身氣機:

    • 脾虛不升:可致頭暈、內臟下垂(如胃下垂)。
    • 胃氣不降:則見噯氣、嘔吐、便秘等。
  2. 濕邪易犯中州
    脾土喜燥惡濕,若外感濕邪或飲食不節,易困阻中州,導致濕濁內生,表現為舌苔厚膩、身重困倦、脘悶不舒等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強調「補土派」治法,即通過健脾祛濕以恢復中州功能。

  3. 與其他臟腑的關係

    • 肝與中州:肝主疏泄,協助脾胃運化。若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可形成「肝脾不和」或「肝胃不和」。
    • 心與中州:心火需脾土資生,若脾虛血弱,則易致心血不足,見心悸、失眠。

中州在診斷與治療的應用

  1. 脈診與舌診

    • 脈象:中州病變常見右關脈異常,如脾虛則脈濡弱,胃滯則脈滑實。
    • 舌象:舌中部屬脾胃,若中部苔厚膩,多提示中焦濕阻。
  2. 治療原則
    臨床調理中州,重在「健脾和胃」,常用方劑如:

    • 四君子湯(補脾益氣)
    • 平胃散(燥濕運脾)
    • 半夏瀉心湯(調和寒熱,治中焦痞滿)

總結

中州不僅是解剖部位的指稱,更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,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直接影響全身健康。透過理解中州的理論與實踐,可進一步掌握中醫「治中央以調四方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