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鐘大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鐘大延,字恆國,明代著名醫家,浙江鄞縣(今寧波)人,活躍於16世紀中後期,為浙東醫學代表人物之一。其學術思想以「辨證靈活,法隨證變」為核心,醫案散見於《兩浙名賢錄》等地方志書,展現其臨床特色。
學術淵源與辨治特色
鐘氏深研《內經》《傷寒》,兼取金元四大家之長,尤重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並融合張從正攻邪理論。其診病首重「察機」,認為「病變如棋局,新病未必淺,久病未必深」,主張透過舌脈互參辨別病勢進退,突破當時「執方醫病」的風氣。
臨床創新與用藥特點
- 臟腑標本論:提出「肝病當分氣血兩途,氣鬱宜辛開,血瘀宜鹹降」,發展出「疏肝絡飲」(含旋覆花、茜草等)治療脅痛,此法後世收入《證治準繩》。
- 外感治法:擅用「輕清透表」法,以青蒿、佩蘭配合少量羌活治療春溫,避免過汗傷陰,反映其「祛邪存正」思想。
- 脈學新解:註釋《瀕湖脈學》,補充牢脈「主寒積腹痛」的臨床應用,強調「脈象如鳥瞰地,須察動靜相兼」。
學術影響
其門人整理《鐘氏醫案》載有87則驗案,其中「滋水降火法治癒耳鳴案」展現其「乙癸同源」理論的實踐。清代陸懋修《世補齋醫書》評其「能於方證間得其環中」,其調理氣機的學說對溫病學派衛氣營血辨證亦有啟發。
軼事與評價
萬曆《鄞縣志》載其「冬日診小兒疹病,獨排眾議用白虎湯獲效」,體現「有是證用是藥」的膽識。時人譽為「四明醫傑」,與張景岳「溫補學派」形成學術呼應,共構晚明醫學多元發展之格局。
註:鐘大延現存著作雖佚,但通過明代醫家筆記可窺其部分學術內容,其重視「病機動態變化」的觀點,對於現代中醫辨證思維仍有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