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實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實熱
膽實熱為中醫證候名,屬膽腑實熱證之一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二。其病機主要為足少陽膽經氣血壅滯,鬱而化熱,或外邪內傳,熱邪蘊結膽腑,導致膽之疏泄失常,氣機不暢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鬱久化熱,波及膽腑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嗜酒無度,濕熱內生,蘊結膽經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或濕熱之邪直犯少陽經,內傳膽腑,化熱成實。
- 他臟傳變:肝火亢盛,移熱於膽,形成膽腑實熱。
臨床表現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其典型症狀為:
- 腹中氣滿:膽氣鬱滯,橫逆犯胃,致脘腹脹滿。
- 飲食不下:膽熱犯胃,胃失和降,納呆厭食。
- 咽乾:膽經循行過咽,熱邪上灼津液。
- 頭痛:少陽經氣不利,熱邪上擾清竅。
- 灑灑惡寒: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,正邪交爭,見寒熱往來。
- 脅痛:膽經布脅肋,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而痛。
此外,臨床常見伴隨症狀包括:
- 口苦、嘔吐苦水(膽汁上逆)。
- 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(膽熱擾神)。
- 目赤、耳鳴(少陽經熱上炎)。
- 小便黃赤、大便乾結(熱邪下迫)。
舌脈特徵
- 舌象: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。
- 脈象:左手關上脈(左關候肝膽)陽實,即弦數或滑數有力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泄膽熱、疏利少陽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- 黃芩湯(《傷寒論》):黃芩清膽熱,芍藥緩急止痛,甘草調和。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瀉火,柴胡疏肝,澤瀉、車前子利濕。
- 溫膽湯(《千金要方》):半夏、陳皮化痰和胃,竹茹、枳實清膽熱。
若兼見大便秘結,可加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;脅痛甚者,加鬱金、川楝子行氣止痛。
證候鑑別
- 肝火上炎:以頭目脹痛、面紅耳赤為主,少見少陽寒熱往來。
- 膽鬱痰擾:以驚悸失眠、胸悶痰多為特徵,熱象較輕。
- 少陽病:屬外感熱病,見寒熱交替、胸脅苦滿,與膽實熱內傷有別。
膽實熱證反映了中醫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理論,強調膽腑宜清、宜泄的特性。其辨證需結合經絡循行與氣機升降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