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腫爛喉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腫爛喉癰

病名
腫爛喉癰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屬「喉癰」範疇,特徵為咽喉紅腫熱痛,繼而潰爛化膿。其病名直指局部表現,即喉間癰腫兼見潰瘍,甚則腐肉敗血,伴隨明顯疼痛及吞咽障礙。

病因病機
本病之成因,傳統醫籍多歸咎於內外二因:

  1. 內因:以脾胃積熱為主,如《喉科秘旨》曰:「此症因脾家積熱而生紅腫赤爛。」脾經蘊熱上攻咽喉,熱毒壅滯血肉,化腐成膿;或兼肺胃火熾,灼傷喉絡,致使腫脹潰爛。
  2. 外因:外感風熱或疫癘之邪,與內火相搏,聚於喉間,發為癰瘍。此外,飲食辛辣炙煿、七情化火,皆可助長熱勢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咽喉紅腫灼痛,吞嚥不利,或伴發熱、口乾。
  • 成膿期:腫痛加劇,局部高突,按之軟陷(膿成之兆),黏膜潰破後流出黃稠膿液,間夾血絲。
  • 潰後:若膿出暢利,則熱退痛減;若邪毒未清,則遷延難癒,甚則熱毒內陷,導致重症。

治法方藥
治則: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佐以涼血活血。

  • 主方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)加減,瀉三焦實火。臨床常配伍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以增強解毒之力;腫甚加射干、山豆根利咽消腫;潰爛甚者,加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
  • 外治:可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,清熱化腐生肌;膿成未潰時,以刀針刺排,務使毒邪外泄。

相關鑑別
需與「喉風」「乳蛾」等症區別:

  • 喉風:發病急驟,以呼吸困難、痰壅氣促為特徵,腫爛非必然表現。
  • 乳蛾(扁桃體炎):病位多限於喉核,雖可化膿,但少見廣泛喉間潰爛。

古籍探源
《瘍醫大全》《外科正宗》等提及「喉癰」多涵蓋此症,強調「熱毒結聚」為病機核心,治法重視「急泄其毒」。而《咽喉經驗秘傳》更詳述潰爛後調護,主張「膿盡方能生肌」,反映中醫對瘡瘍病程階段性治療之精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