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腫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腫腮

腫腮為中醫病名,指耳前後腫痛之證候。其症屬疫病範疇,乃外感清邪侵犯上焦所致,與風熱或傷寒病機有別。《雜症會心錄》卷下明言:「腫腮一症,是疫病,非傷寒也,是清邪中上焦,非風熱也。」因其病勢較緩,故為疫病中之輕證。

病因病機
腫腮多因時行疫氣侵犯人體,邪毒蘊結於少陽經絡。少陽經循行過耳前後,邪滯經絡則氣血壅塞,發為腫痛。其病位在上焦,與肺胃相關,若正氣不足或邪勢較盛,可內傳變證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惡寒發熱、頭身不適等表證,隨後耳前後漫腫,皮色隱紅,觸之疼痛,咀嚼困難。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象浮數,反映邪在衛分或漸入氣分之勢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壅滯型(體實者)

    • 症見腫痛明顯、脈數有力,宜清透邪毒、涼血散結。
    • 方用甘桔湯(甘草、桔梗)為基礎,加牛蒡子疏風清熱,丹皮、當歸涼血活血;若熱毒甚,可佐黃芩、連翹。
  2. 陰虛邪戀型(體虛者)

    • 症見腫勢緩而反覆,脈細數,宜滋陰透邪兼清餘毒。
    • 以甘桔湯加何首烏、玉竹滋養陰液,丹皮、當歸和血通絡;陰虛明顯者可酌加生地、玄參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大頭瘟:頭面焮紅腫大,病勢較重,屬溫毒上攻,方如普濟消毒飲主之。
  • 痄腮:多指流行性腮腺炎,症見腮部腫硬,具傳染性,治法與腫腮相通,但更強調解毒散結。

補充說明
傳統中醫認為,此症外治可輔以清熱解毒藥局部外敷,如青黛散調醋塗患處。若邪傳陽明,見口渴、便秘,可加石膏、知母清泄胃熱;若少陽鬱火明顯,酌加柴胡、黃芩和解樞機。

腫腮之治,重在分辯虛實與邪毒淺深,靈活調方以宣透為先,避免過用苦寒冰伏病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