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腫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腫瘍,乃中醫外科病證之名,歷代醫籍所載,其義有別。溯其源流,《周禮·天官》首載其名,謂:「瘍醫上工八人,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。」此處所言「腫瘍」,乃瘍醫所掌專科之一,與潰瘍、金瘍等並列,蓋指瘡瘍之腫而未潰者,亦或暗含外科分科之雛形。
至明代,各家對腫瘍之釋義漸趨分化。王肯堂《瘍科證治準繩》卷五曰:「無名腫毒者……又名腫瘍,又名虛瘍也。」此說以「腫瘍」為「無名腫毒」之別稱,強調其證屬氣血失和、毒邪壅滯而未成明確癰疽之狀,其病位淺深未定,或浮於肌表,或凝於經絡,皆可稱之。
薛己《外科發揮》卷一則另闢蹊徑,曰:「腫瘍,謂瘡未出膿者。」此說直指癰疽瘡瘍之發展階段,凡瘍證之未成膿,或雖已成膿而未潰破者,統歸「腫瘍」之列。薛氏之論,重在辨病之進退,與《內經》「膿成則瀉」之理相應,提示腫瘍階段當審其陰陽虛實,以決汗、下、溫、清之法。
綜觀諸家,雖釋義各異,然其核心不離「腫」與「瘍」二字。腫者,多因氣血壅滯、經絡阻塞,或風熱外侵,或濕毒內蘊;瘍者,泛指一切瘡瘍癰疽之屬。中醫論腫瘍,首重辨其陰陽:陽證者,腫高色赤,灼熱疼痛,病勢急而易潰;陰證者,腫勢平塌,色黯不紅,痛緩而難消。更須察其根源,或為六淫外感,或因七情內傷,或緣飲食勞倦,總歸氣血失調,營衛不和。
治法上,腫瘍未潰,宜以消為貴。《外科正宗》倡「消、托、補」三法,初期多用清熱解毒、行氣活血之劑,如仙方活命飲;若體虛邪盛,則佐以托毒透膿,如透膿散。外治則據病勢選敷貼、砭镰等法,務使毒邪外泄,免致內陷。
歷代醫家所述雖有廣狹之別,然皆本於臨證實務。腫瘍一詞,或為病類,或為病期,或為病態,需依上下文而辨,不可執一論百。學者當參合諸說,究其病機,方能識證精準,用藥得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