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種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【種橐】之中醫考釋

釋名與源流
「種橐」一詞首見於漢代醫方典籍《五十二病方》,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醫書《天下至道談》亦載其名。據考,「種」通「腫」,「橐」者,《説文》訓爲「囊也」,故「種橐」即指陰囊腫大之疾,後世又稱「陰腫」「㿗疝」,屬中醫外生殖器病證範疇。此病名命名兼取病位(橐)、病狀(腫),體現早期中醫「以形喻病」之特色。

病因病機探微
中醫理論認爲,種橐之發病與肝、腎、脾三臟相關,尤以肝經循絡陰器爲關鍵:

  1. 寒濕凝滯:坐臥濕地或外感寒濕,邪循肝經下注陰囊,氣血痹阻而腫。
  2.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或濕熱內蘊,流注下焦,熏蒸陰囊,發爲赤腫熱痛。
  3. 氣滯血瘀:跌撲損傷或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血絡瘀阻,腫硬如石。
  4. 氣虛下陷:勞倦傷脾,中氣不足,升舉無力,陰囊墜脹時發。

《外科正宗》載「夫囊㿗者,陰囊腫大,濕熱下注所致也」,而《醫林改錯》則強調「血瘀氣滯,結於外腎,堅硬不消」。

證治舉要
歷代治法多從經絡用藥與外治結合:

  1. 內服方劑

    • 《天下至道談》所載古方雖佚,後世可參《醫學入門》「橘核丸」加減(橘核、海藻、桃仁等),或《外科全生集》「導氣湯」(吳茱萸、木香、小茴香等)溫散寒濕。
    • 濕熱證用「龍膽瀉肝湯」清利肝經濕熱;瘀血阻絡者擬「少腹逐瘀湯」化裁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古法以艾灸腫硬處,或《外臺秘要》載「商陸根搗敷」以消腫。
    • 明清醫家善用「五倍子末調敷」收濕,或「芒硝湯外浸」散結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「種橐」當與「㿗疝」(小腸墜入陰囊)、「水疝」(陰囊積水)等相辨:

  • 㿗疝:腫物時現時隱,按之腸鳴,《儒門事親》稱「其狀如瓜,臥則入腹,行立則出」。
  • 水疝:囊皮光亮,透光試驗陽性,多屬三焦氣化失司,見於《外科正宗》。

種橐之記載,既見早期中醫解剖名詞「橐」之運用,亦反映漢以前對生殖系統疾病之認識深度,爲研究古代外科發展的重要綫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