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種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【中醫名詞】種子

在婦科診療範疇中,「種子」一詞最早見於明代萬全所著《婦人秘科·種子章》,其與「種玉」同義,皆指女子受孕成胎之過程。此概念深植於中醫藏象理論,強調「腎主生殖」與「天癸至」之生理基礎,認為受孕乃「父精母血,陰陽和合」之結果。

理論淵源

  1. 腎氣盛衰決定種子根基
    《黃帝內經》載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」,揭示腎精充足、衝任調和為受孕根本。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提出「種子之方本無定軌」;因人而異調理陰陽氣血。
  2. 君臣佐使配伍之種子方
    歷代醫家發展出多類助孕方劑,如:

    • 溫腎種子:五子衍宗丸(枸杞子、菟絲子等),補益腎精
    • 調衝任:毓麟珠(人參、白朮配伍四物湯),氣血雙補
    • 疏肝解鬱:開鬱種玉湯(香附、白芍),治肝氣鬱結之不孕

診察辨證
中醫認為「十年不孕,其病非一」,臨床須分證型:

  • 腎虛型:經量少、腰膝痠軟,脈沉尺弱
  • 肝鬱型:經前乳脹、周期紊亂,舌黯紅
  • 痰濕型:形肥經滯,舌苔白膩

治法特點
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「預調經脈」概念,主張依月經周期分階段調理:

  • 經後期(卵泡期):補養肝腎,用左歸飲
  • 氤氳期(排卵期):溫陽活血,投桂枝茯苓丸
  • 經前期(黃體期):健脾固衝,取壽胎丸

此類種子治法體現中醫「求嗣之道,貴在調經」之核心思想,將生殖功能與整體氣化緊密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