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瘇,通「腫」。指浮腫的狀況。《靈樞.水脹》提到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瘇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」

瘇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風寒濕邪、脾虛內傷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、房事不節以及情志不遂等多種因素,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常,水濕停滯,阻塞經絡而形成瘇。

瘇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症狀:

  1. 水腫:水腫是瘇的主要臨床表現,多見於下肢,也可見於四肢、面部、腹部等部位。輕度水腫會使皮膚彈性減退,重度水腫則會使皮膚繃緊,甚至無法活動。
  2. 按之凹陷:在水腫部位用手指按壓,皮膚會出現凹陷,且不容易回復。
  3. 脈浮大無力:瘇患者的脈搏多為浮大無力。
  4. 其他症狀:瘇患者還可能伴有頭痛、頭暈、胸悶、氣短、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薄、排尿困難等症狀。

瘇的治療以促進水液排出、強健脾臟增益氣血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五苓散、越鞠丸、防己黃耆湯、真武湯等。

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清淡,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  3. 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若出現水腫、按之凹陷、脈搏浮大無力等症狀,應提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