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踵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踵經

踵經為婦科病證名詞,出自清代醫家吳悔庵所著《秘傳內府經驗女科》,又稱「差經」。此症屬月經異常之範疇,主要指女性行經期間,經血不循常道,反而從其他非正常部位排出,或伴隨異常出血症狀。

中醫理論認為,踵經之發病機制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脈運行不暢密切相關。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與衝任二脈主司女性月事,若因情志內傷、外感邪氣,或勞倦過度,導致氣滯血瘀、衝任不固,則可能引發經血逆行或旁流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婦人月事不以時下」,即隱含此類病理現象。

從證型區分,踵經多見以下幾類:

  1. 肝鬱氣滯型:因情緒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迫血妄行,症見經血非時而下,兼見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。
  2. 脾腎陽虛型:脾不統血,腎失固攝,衝任虛寒,經血失於約束,表現為經血色淡、質稀,伴腰膝痠軟、畏寒肢冷。
  3. 血熱妄行型:陰虛內熱或外感熱邪,灼傷血絡,迫血外溢,可見經血量多色鮮紅,心煩口乾,舌紅脈數。

治療上,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以調和臟腑、疏通經絡為原則。例如肝鬱者宜疏肝解鬱,方選《丹梔逍遙散》;脾腎虛弱者當溫補脾腎,可用《歸脾湯》合《右歸丸》;血熱者則需清熱涼血,如《清經散》加減。針灸療法亦可配合,常取三陰交、血海、關元等穴以調理衝任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或「功能性子宮出血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從整體觀出發,更注重內在氣血陰陽之平衡,與西醫病理定位有所不同。歷代醫籍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《傅青主女科》亦對類似病機有所闡述,可互為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