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踵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踵息,為中醫與道家氣功之重要術語,典出《莊子·大宗師》:「古之真人,其寢不夢,其覺無憂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」此概念闡述修養至高者之呼吸特徵,與一般常人之呼吸方式迥異,亦被視為內煉功夫之深層境界。

典籍溯源與內涵

莊子以「踵息」比喻真人(得道者)之呼吸綿長深沉,氣息直達足跟(踵),相較於常人僅以喉嚨淺短呼吸,凸顯其內氣運行之周全與生命能量之厚積。此說與後世「胎息」概念相通,二者皆強調呼吸由外轉內、由粗入細,直至體現先天之氣的自然運化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機升降與經絡學說
    踵息之「氣達足跟」,實與中醫經絡理論相契。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底湧泉穴,腎為先天之本,主納氣藏精。呼吸深至足踵,暗示內氣沿腎經周流,強固根本。此過程涉及「肺主氣、腎納氣」之協調,透過深沉呼吸促進肺氣肅降、腎氣攝納,形成氣機之完整循環。
  2. 丹田與命門學說
    道家修鍊中,踵息常與「氣沉丹田」並論。丹田為氣海,命門為元氣之根,呼吸深至踵,實為內氣貫通任督二脈,下注丹田,再經足三陰經導引至足底,完成「周天運轉」。此過程強化了「先天之氣」的蓄養,助益精氣神之整合。
  3. 呼吸與神的關係
    《黃帝內經》言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,踵息不僅是呼吸形式的轉變,更是調神攝志之體現。呼吸深沉緩慢時,心神趨於靜定,進一步調和五臟氣血,符合「形神合一」之養生宗旨。

與胎息之異同

踵息與胎息均屬內煉呼吸法門,然側重不同:

  • 踵息:強調氣行路徑「由頂至踵」,注重經絡氣血之貫通,屬「有跡可循」的氣機鍛鍊。
  • 胎息:則重現「如嬰兒在胞」之先天呼吸狀態,講求氣息綿若無止,近乎體表毛孔與內臟自主吐納,屬更高層次之「無息之息」。

實踐意義

於氣功修煉中,踵息為「煉氣化神」之基礎。修習者通過調息導引,使內氣下沉,消除心浮氣躁,逐步達到「氣足神完」之境。此狀態不僅滋養臟腑,更能疏通經絡瘀滯,尤適宜改善虛火上炎、氣機上逆等失衡之證。

綜言之,踵息融合中醫經絡學、丹田理論及道家養生智慧,既是呼吸調控之術,亦是內氣修習之徑,展現傳統文化對生命能量運作的深刻體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