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仲春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仲春痹》考釋

【釋名源流】 仲春痹屬十二經筋病候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篇,為足太陽經筋病之特稱。其命名依據《黃帝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按四時陰陽消長規律,將十二經筋病症應合十二月氣候特徵。馬蒔於《靈樞注證發微》闡明:「仲春者,農曆二月也,陽氣初升而未盛,陰氣始退而未衰,足太陽經筋逢此氣交之變,故發為痹」。此處「痹」非單指疼痛,而屬《內經》「痹論」所述「閉塞不通」的廣義範疇。

【經筋辨證】 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,循跟結於膝,上挾脊至項,其病候特徵為:

  1. 筋性拘急:見足趾掣痛、跟腱攣縮、膝膕部筋急
  2. 循行阻滯:項背強直如「折脊」狀,甚則反張如弓
  3. 動態失衡:腰痛不可俯仰,步履呈「踹地」態 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指出:「太陽之筋,中春而病,應其經氣虛也」,強調正月陽氣初生,氣血未充,經筋失養故發病。

【病機探微】 本症病機多由三端:

  1. 風寒襲絡:春令風邪當令,夾寒客於太陽經筋,致氣血凝澀
  2. 筋脈失濡:肝血應春而虛,不能濡養宗筋,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言「足受血而能步」
  3. 陽氣鬱遏:春陽升發之際,足太陽經氣循行不暢,正邪交爭於筋會

【診治特點】 歷代醫家診治重四時氣候關聯:

  • 脈象特徵:尺脈弦緊而浮,應《難經》「春脈弦」之象
  • 刺法要旨:《甲乙經》主張「取燔針劫刺,以知為度」,注重解結太陽經筋結絡
  • 用藥思路:遵《本草經》「主筋急」之品,如葛根、芍藥輩,配合防風、羌活等風藥

【時間醫學內涵】 仲春痹體現《內經》時間醫學思想:

  1. 發病時律:症候多在寅時(3-5時)或申時(15-17時)加重,乃太陽經氣流注時段
  2. 轉歸預判:若延至季春未愈,易轉為「孟夏痹」,顯示經筋病的時相傳變
  3. 調攝原則:強調「春夏養陽」,配合春分節氣導引以舒筋緩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