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仲景論十二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仲景論十二脈》乃東漢醫聖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提挈之脈法精要,與《黃帝內經》所載十二脈互為補充,合為中醫脈診二十四法門。此十二脈象分述如下:
一、縱脈
如縱繩放縱,脈來弛緩不收,主陽氣外泄。多見於虛勞久病,衛陽不固之證,症見自汗、倦怠。《金匱要略》載:「夫男子平人,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」正合縱脈病機。
二、橫脈
脈勢橫闊如木浮水,寸關尺三部充斥。主邪氣壅盛,《傷寒論·辨脈法》謂「脈橫者,為熱氣慍於藏」,常現於陽明腑實證,伴腹滿拒按。
三、逆脈
脈氣逆行,寸盛尺弱或尺盛寸衰。多屬氣機升降失常,《傷寒論》言「逆者手足寒也」,可見於少陰病陰盛格陽之四逆證。
四、順脈
脈來和緩有度,三部相貫。雖為常脈,然在病中見順脈者,示正氣未敗,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脈病人不病,名曰行屍」,反證順脈重神機。
五、反脈
脈位反常,如浮取反弱、沉取反強。主陰陽錯雜,《傷寒論》辨厥陰病有「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」,即此類變脈。
六、覆脈
脈象翻覆,乍大乍小。主正邪交爭,《金匱要略》論瘧疾「其脈平,或覆或沉」,正合少陽樞機不利之象。
七、高脈
脈位顯露,浮取即得而搏指。主陽氣浮越,常見於陰不斂陽之虛熱證,與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「陽氣有餘,則外熱」互參。
八、章脈
脈來洪大彰顯,如鼓革外張。主邪正交爭激烈,《傷寒論》太陽病桂枝證「陽浮而陰弱」,即含此象。
九、綱脈
脈象緊束如網,沉取勁急。主寒邪收引,仲景言「脈緊者寒也」,見於太陽傷寒證之浮緊脈。
十、惵脈
脈來軟弱似懼,應指無力。《金匱》云:「脈弱則氣弱」,多屬心氣不足之悸證,與「卑脈」皆歸虛脈類。
十一、卑脈
脈位沉伏不揚,如物壓抑。主陽氣下陷,《傷寒論》少陰病「脈微細」近此脈意,屬真陽式微之候。
十二、損脈
脈形虧損,至數遲緩。《難經·十四難》言「損脈之為病奈何」與仲景論脈互發,主五藏精氣耗傷。
此十二脈暗合三陰三陽開闔樞機,縱橫逆順示病勢趨向,高章綱惵辨氣血盛衰,反覆損卑察陰陽乖逆。與經絡辨證相參,如橫脈多涉陽明,逆脈常關少陰,臨證時須結合四診,方得仲景心法。後世《脈經》雖載二十四脈,然仲景十二脈獨重病機演變,誠為六經辨證之鎖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