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實

定義與病因
膽實為中醫病證名,屬膽腑實證,多因濕熱邪氣壅盛,阻滯膽腑,導致膽氣失於疏泄所致。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其功能失常易影響氣機升降與情志調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脅痛脹滿:膽經循行於脅肋,濕熱蘊結則氣機不暢,常見脅下脹痛或刺痛,痛處固定。
  2. 寒熱往來:邪正相爭於少陽,可見發熱與惡寒交替發作,類似少陽病證。
  3. 頭目症狀:膽火上炎則頭痛劇烈,尤以兩側為甚;目銳眥(外眼角)為膽經所過,故疼痛或紅腫。
  4. 口苦口乾:膽熱上蒸,津液受灼,患者常感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。
  5. 二便異常:濕熱下注則大便乾結或秘結,小便短赤;若膽汁外溢,可見身目發黃(黃疸)。
  6. 脈象與舌象:脈弦數(主肝膽熱盛),舌質紅,苔黃膩(濕熱內蘊之徵)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中藏經》指出:「膽實則熱,精神不實。」強調膽腑實熱可擾亂心神,致精神不寧。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左手關上陽實者,膽實也。苦腹中不安,身軀習習也。」描述膽實證的脈象特徵及軀體不適感。

病機分析
膽實證的核心病機為「膽失疏泄,濕熱內蘊」。膽汁分泌受阻,氣機鬱滯,進一步化熱生火,形成「膽熱上擾」或「膽汁外溢」之變證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疏肝利膽,通腑泄熱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大柴胡湯:和解少陽兼瀉下熱結,適用於膽實兼腑氣不通者。
  • 龍膽瀉肝湯:清瀉肝膽濕熱,針對口苦、脅痛、黃疸等症。
  • 茵陳蒿湯:專治濕熱黃疸,利膽退黃。

配伍思路

  • 疏泄膽氣:柴胡、鬱金、香附。
  • 清熱化濕:黃芩、梔子、茵陳。
  • 通腑導滯:大黃、枳實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膽虛對比:膽虛多見驚悸失眠、決斷無力,脈象細弱;膽實則以實熱證候為主,脈象弦數有力。
  • 與肝膽濕熱關係:肝膽濕熱為膽實的常見基礎病機,但膽實更強調「腑氣壅滯」的實證特點。

膽實證的辨治需結合整體氣機調節,尤重通降膽腑,使濕熱之邪從二便而出,恢復膽腑「中清之腑」的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