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仲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仲呂為中醫理論中「六呂」之一,屬古代音律與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之重要概念。其名源自十二律呂體系,與「六律」相對,共同構成中醫「五音療疾」及天人相應理論之基礎。

陰陽屬性與五行歸屬

仲呂屬「陰呂」,對應十二地支之「巳」,五行屬陰火。在《黃帝內經》「五音應五臟」體系中,仲呂所屬音階為「徵」音之變調,與心臟機能相應。《靈樞‧邪客》提及「五音入五臟」,仲呂之調可透過聲波共振調節手厥陰心包經氣機,適用於心火上炎所致煩躁、失眠等證。

氣血運行關聯

仲呂對應二十四節氣之「立夏」至「芒種」間,乃天地陽氣由「少陽」轉為「太陽」之樞紐。針灸學中,此時段施用「子午流注」針法,可藉仲呂所主巳時(上午9至11時),強化心經與脾經氣血交接,改善胸痺、心悸等症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「四逆散」加減法中,暗合仲呂調理少陰樞機之妙。

臟象學說延伸

《類經圖翼》指出,仲呂之音能調和「君火」與「相火」。臨床辨證中,凡見舌尖紅赤、脈象洪大而數者,可參酌仲呂對應時令特性,於方劑中佐以黃連、梔子等藥,引火歸原。清代溫病學派更發展出以仲呂時辰配伍「清宮湯」化裁之法,治療熱入心包證。

古籍考證

《漢書‧律曆志》載:「仲呂,言陽氣極於上,陰氣起於下。」此說與《素問‧脈要精微論》「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」相互發明,揭示仲呂實為陰陽消長之關鍵節點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,據此發展出「律呂納甲」針法,以音律推算經脈開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