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仲秋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仲秋痹
仲秋痹為中醫經筋病名,屬十二經筋病中「足少陰筋病」之專稱,首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其命名源於發病時令,依《靈樞注證發微》所述:「此證當發於八月(農歷仲秋)之時,故名之曰仲秋痹也。」古人以四時五行對應人體經筋氣血之變,農曆八月適逢秋分前後,陽氣漸收,陰氣始盛,足少陰經筋循行於下肢內側,主司腎經氣血輸布,值此節令易受外邪侵襲或內因氣血失調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仲秋痹之成因,多由風寒濕邪外客經筋,或腎經氣血虧虛,致足少陰經筋失養,氣血凝滯而成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描述其典型病候:「足少陰之筋……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,病在此者,主癇瘈及痙,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。」意指此病可見沿經筋循行部位之拘急、轉筋(肌肉痙攣),甚則引動肝風而發癇證(抽搐)、痙病(項背強直),並影響腰背俯仰功能。
經筋循行與證候特點
足少陰經筋起於足小趾下,斜走內踝下方,沿下肢內側上行,結於陰器,再貫脊屬腎。其病候除局部疼痛、轉筋外,因腎經絡屬關係,可兼見少腹脹滿、脊柱僵硬或腰膝酸軟等症。秋令燥金當令,若兼肺氣不降,亦可見咳嗽氣逆之兼證。
與季節之關聯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秋氣肅殺,人體陽氣內斂,足少陰腎經主藏精,若腎氣不足,經筋失於溫煦,遇秋涼之氣則更易發病。此與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「秋氣在皮膚,善病風瘧,經筋攣急」之論相合,反映時令與經筋病之密切聯繫。
鑒別與相關病候
仲秋痹需與其他經筋病區分,如「孟秋痹」(手少陰經筋病,發於農曆七月)、「季秋痹」(足厥陰經筋病,發於農曆九月)。三者雖同屬秋季經筋病,然因經絡循行差異,足少陰筋病更以腰脊、下肢內側症狀為主,且與腎氣盛衰直接相關,治法亦側重溫腎通絡。
附:足少陰經筋病候綜述
《靈樞·經筋》詳述此病治法:「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度,以痛為輸。」即用溫針(燔針)刺絡放血,取阿是穴(痛處)為針灸主要刺激點,配合藥熨(熱敷)通陽散寒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,發展出內服溫經散寒、補益腎氣之方劑,如腎著湯加減等。
仲秋痹作為時間醫學與經筋理論結合之典例,體現中醫「因時辨證」之特色,亦為臨床診治筋痹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