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仲夏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仲夏痹

仲夏痹為中醫十二經筋病之一,屬手太陽經筋病證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其名取自發病時令,多發於農曆五月(仲夏時節),故稱「仲夏痹」。此病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,因夏季陽氣旺盛,人體氣血外浮,若經筋受邪或氣血運行不暢,則易發為痹證。

病機與證候

手太陽經筋循行於小指、手臂外後側,上繞肩胛,至頭頸部。仲夏痹的發病多因風、寒、濕邪侵襲經筋,或勞損過度、氣血凝滯所致。主要表現為:

  1. 局部症狀:小指僵直或掣痛,肘臂外側酸脹,肩胛區域拘急。
  2. 循經反應:疼痛沿手太陽經筋循行路線擴散,或見頸部轉側不利。
  3. 時令特點:夏季濕熱交蒸時症狀加重,或反覆發作。

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
手太陽經筋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,與小腸腑相聯。《內經》強調「經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故痹證發作時,筋脈失養則機關不利。仲夏時心火當令,手太陽與手少陰相表裏,若心火亢盛或小腸經氣不利,可能加劇經筋拘急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需與其他經筋痹證鑒別:

  • 孟春痹(足陽明經筋):多見於正月,以足脛痹痛為主。
  • 季冬痹(足少陰經筋):發於臘月,病在足底與內踝。
    仲夏痹的特異性在於其時令性及手太陽經筋的循行表現。

古籍論述

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手太陽經筋病:「其病小指支,肘內銳骨後廉痛……名曰仲夏痹。」明代馬蒔於《靈樞注證發微》進一步解釋其時令關聯,強調「因時命名」之理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理論基礎。

仲夏痹的論述結合了經筋學說與五運六氣,體現中醫對自然與人體關聯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