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仲學輅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仲學輅,字昂庭,浙江錢塘人氏,乃中醫藥學史上重要人物,生平事跡雖史料記載有限,然其所著《本草崇原集說》一書,足顯其於本草學之深厚造詣。《本草崇原集說》乃仲氏彙集歷代本草精要之作,書中不僅承襲《神農本草經》藥物三品分類之法,更融會張志聰《本草崇原》之學術思想,參以己見,於藥物氣味、歸經、功效等方面皆有精闢論述。

仲氏尤重藥性理論,書中詳論藥物「氣味陰陽」與「升降浮沉」之關係,如論黃芪「味甘微溫,秉太陰濕土之精」,闡明其補脾益氣之理;析石膏「辛甘大寒,從陽明中土而外達太陽」,解析其清熱生津之機。此類論述,體現仲氏深諳《內經》「司外揣內」辨藥之道。

在藥物配伍方面,仲學輅承襲「七情合和」之旨,強調君臣佐使配伍法度。其於《集說》中特別考證「十八反」、「十九畏」等配伍禁忌,並結合臨牀實證加以辨析。如論烏頭與半夏之配,非僅言其相反,更引仲景方為例,說明在特定證候與制劑條件下,亦可相須為用,展現其辨證用藥之靈活思維。

仲氏於炮製之法亦多所發揮,主張「因藥製宜」。如論地黃「生用涼血,熟用補血」,闡明不同炮製法對藥效之影響;析大黃「酒製升提,醋製入肝」,揭示輔料炙法改變藥性之機理。此等見解,對後世中藥炮製學發展頗具啟發。

《本草崇原集說》之學術價值,尤在其對藥物「歸經」理論之發展。仲氏不僅沿襲傳統十二經歸屬,更創新性地提出「藥氣先後天」之說,認為藥物既有入後天臟腑之效,更具調理先天命門之功,此論豐富了中藥歸經理論之內涵。

此書現存刻本,常見三卷本與四卷本兩種系統,卷首多附仲氏自序,闡明其「以經解藥,以藥證經」之編撰宗旨。書中藥物條目按《本經》三品排列,每藥先列性味、功效,次引《崇原》原文,終附仲氏按語,體例嚴謹,足資後學研習本草之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