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眾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眾痹
病名。風寒濕三邪外侵,客於皮膚肌腠、流注經絡,引發痹痛左右遞移、時作時止之證候。典出《靈樞·周痹》,岐伯答黃帝之問曰:「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邪氣滯留局部,使經氣往來阻逆,氣血失和而痛發;然邪未深入脈絡,故痛勢遊走於相應之左右肢節,而不似周痹之循脈上下、通身俱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乘虛客於分肉之間,阻滯營衛運行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」,眾痹雖未如周痹之深犯經脈,然邪氣滯於孫絡、肌腠,致氣血不通而痛。
  2. 經氣逆亂:邪氣閉阻,經脈之氣左右相應而不得暢通,故痛處交替發作。其「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」之特性,與十二經脈左右交貫、陰陽相引之生理相關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疼痛特性:痛處固定於肢體某側,隨後對側相應位置亦發,交替出現,呈「更發更止」之勢。
  • 發作規律:疼痛驟起驟停,歇而復作,未如周痹之持續性疼痛。
  • 病位淺深:邪在分肉孫絡,未及大經,故不似周痹之「隨脈上下」、徹連周身。

與周痹之鑒別
《靈樞》明言二者之異:周痹屬邪入經脈,痛循脈絡遊走全身;眾痹則邪淺居腠理,痛僅左右相移。張介賓《類經》註:「眾痹者,病在一處,則痛亦在一處,隨發隨止,隨止隨起,非若周痹之周流不息也。」

治法探討

  1. 祛邪通絡:以辛溫散寒、祛風除濕為主,可選羌活、防風、威靈仙等藥宣透腠理之邪。
  2. 調和營衛:用桂枝湯加減,暢行氣血,使邪無所附。
  3. 針灸選穴:取阿是穴配合谷、風池等,局部與循經取穴並用,以疏調左右經氣。

古籍延伸
後世醫家如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發,提出眾痹多以「肢節交替腫痛」為臨床表現,其病機與「痰瘀互結」相關,治法可佐以化痰逐瘀之品如白芥子、當歸尾等,深化《內經》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