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齶
病名。出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

一、舌上生瘡之證
臨床表現爲舌體表面生瘡,腫痛難忍,其狀若楊梅,外無寒熱表證,然患者多有心煩不寧之症。
病因病機:此證多因心經鬱火亢盛,火毒循經上炎,燔灼舌絡而成。《瘡瘍經驗全書》載其治則分三階段:

  1. 初期:投甘桔湯加山梔,取桔梗宣肺散結,甘草緩急解毒,佐山梔清泄三焦鬱火;
  2. 中期: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直折心火,苦寒瀉毒;
  3. 外治:配合冰片散局部吹敷,以清熱消腫、涼血止痛。

二、上齶腫痛之證
主要症狀:硬齶或軟齶部紅腫熱痛,甚則妨礙吞咽,或伴口乾口臭。
病機辨析

  • 內因:心脾積熱,循經上攻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,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,兩經熱蘊則齶絡受阻;
  • 外因:風熱之邪外襲,與內熱相搏,凝聚上焦。
    治法: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爲主,方選桑菊飲加減:
  • 基礎方:桑葉、菊花輕清宣透,薄荷疏風散熱;
  • 加減要點:若熱毒炽盛,加銀花、連翹、黃芩;腫甚者佐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;便祕者可加大黃通腑瀉熱。

鑑別要點:此證需與「木舌」「懸癰」相區別。重齶病位偏重於齶部或舌面局部,而木舌見全舌腫硬,懸癰則發於懸雍垂,三者治法各異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清心瀉脾爲要」,臨證尤須辨明經絡所屬,方可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