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寒則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寒則熱
定義與理論基礎
「重寒則熱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屬陰陽轉化理論之具體表現。其核心論述為「寒極生熱」,即寒邪累積至極,反見熱象,體現「重陰必陽」之辯證法則。此現象反映人體陰陽動態平衡中,物極必反之規律。
病理機轉
- 寒邪鬱而化熱:
外感或內生寒邪過盛,阻遏陽氣運行,陽氣鬱積不得宣發,日久則從寒化熱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寒閉腠理,衛陽內鬱,久則化火。」臨床可見初起畏寒、脈緊,後轉為口乾、煩躁、舌紅苔黃等熱症。 - 陰陽互根轉化:
依據「陰陽互根」理論,寒(陰)與熱(陽)相互依存,寒極則陰氣耗損,陽氣相對偏盛,反現熱象。此與《類經》「陰極則陽生」之理相通,常見於慢性寒證末期之變證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要點
- 證候特徵:病程先見寒證(如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),後突現熱象(高熱、面赤、脈洪大)。
- 鑒別診斷:需與「真寒假熱」(陰盛格陽)區分。後者為虛陽外越之假熱,本質仍屬寒;「重寒則熱」則為實質性熱變,熱象真實存在,如邪傳陽明之裏熱實證。
經典案例對照
- 《傷寒論》「厥陰病」部分條文描述寒厥轉熱之證,如「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……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」,若轉見「發熱、下利」等,即屬寒極化熱之變。
- 溫病學派亦論及「伏寒化溫」,指寒冬感寒邪未即發,潛伏體內,至春化為溫熱病,亦契合此理。
與相關術語之關聯
- 重熱則寒:為「重寒則熱」的對應概念,指熱極反見寒象,如高熱驟退、四肢厥逆,屬「重陽必陰」之例。
- 寒包火證:表寒未解而裏熱已生,雖有内外寒熱並見,但不同於「重寒則熱」的階段性轉化。
理論延伸
此概念不僅用於外感病,亦解釋內傷雜病之機轉。如脾腎陽虛久瀉患者,突見口瘡、小便赤澀,乃陰寒内盛,逼陽上浮之熱變,治需溫陽為主,佐以清熱,不可純投寒涼。
以上解析旨在闡明「重寒則熱」於中醫理論體系中之定位與實踐意義,體現陰陽學說對病理演變的動態詮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