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合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合癧
病名,指頸項部瘰癧結腫重疊相生之病證,屬瘰癧之一類。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。其特徵為頸側或項部結核簇生,累累相疊,形似葡萄串珠,初期多不覺痛癢,然久則可能化膿潰破,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肝鬱氣滯、痰火凝結,或肺腎陰虛、虛火灼津成痰,痰瘀互結於少陽、陽明經循行之處(頸項部)所致。其病理與「瘰癧」相通,然因結腫重合,反映痰瘀膠着較深,正氣不足難以化散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結核如豆,漸增大串生,質地堅硬或韌,推之可動。
- 皮色不變,亦無明顯疼痛,偶見微熱或局部壓痛。
- 日久則核體黏連成片,或軟化潰膿,形成竇道,滲出稀薄膿液,夾雜敗絮狀物。
證型與治法
-
肝鬱痰凝
- 症見情緒焦躁、胸脅脹悶,舌紅苔薄黃,脈弦滑。
- 治宜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方用逍遙散合消瘰丸加減。
-
陰虛火旺
- 症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宜滋陰降火、軟堅散結,方用知柏地黃丸配合夏枯草、玄參等。
-
氣血兩虛
- 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
- 治宜益氣養血、托毒生肌,方用香貝養營湯或托裏消毒散。
外治法
- 未潰者可用陽和解凝膏外貼,或配合針灸局部圍刺。
- 已潰者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古籍探源
《外科正宗》提到:「瘰癧連續者,乃痰注經絡,結聚不散。」與重合癧病機相類,強調痰瘀凝滯之病理。而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「多生頸項,連摟如珠」,描述與臨床所見吻合。
此病屬陰疽範疇,治療需分階段辨證,兼顧內外治法,標本同治,方可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