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竭

重竭乃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係指正氣本已虛損,復因誤治而再度耗傷正氣,致其枯竭之危重病機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內經》,為中醫辨治原則中極具警示意義之病理狀態。

概念淵源
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明載:「五臟之氣已絕於內,而用針者反實其外,是謂重竭,重竭必死。」此論揭示重竭之核心病理在於「虛虛之誤」——臟腑之氣已然內虛,醫者不察,反施以攻伐外實之法,致正氣更為耗竭。

病理機轉

重竭之形成涉及三層關鍵病理變化:

  1. 正氣先虛:患者原有五臟精氣虧虛,尤以「五臟之氣已絕於內」為特徵,此為病本。
  2. 誤治促虛:醫者誤辨虛實,或以瀉法治虛證,或以攻邪傷正氣,此為病變之關鍵。
  3. 氣機逆亂:內虛而外強攻,致正氣外脫,陰陽氣血失其維繫,終至「形神相離」之危境。

臨床特徵

《內經》所述重竭當有如下表現:

  • 脈候特異:或見「脈氣虛小」而反施瀉法,或見「真臟脈現」而誤為實證。
  • 症狀危重:常見精神萎靡、氣息微弱、汗出如油、四肢厥逆等脫證表現。
  • 治誤標誌:多發生於針灸誤用瀉法或藥物過用攻伐之後,病勢驟變。

理論延伸

後世醫家對此概念多有發揮:

  • 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出「虛虛實實」之戒,可視為對重竭理論的延伸。
  • 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強調「內傷熱中證」誤用寒涼,致元氣更傷,亦屬重竭變證。
  • 葉天士論溫病「爐煙雖熄,灰中有火」,警示陰虛誤治可致陰竭陽脫,與重竭機理相通。

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扶正祛邪」之治療思想,為臨床辨證施治之重要警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