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可去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可去怯
重可去怯乃中醫治療學之重要術語,屬「十劑」理論之一,意指運用質地沉重、具鎮墜之性的藥物,以平定驚怯、安穩神志,治療因心神浮越所致之病症,如驚恐不安、心悸怔忡、癲狂躁動等。《湯液本草》有云:「重可以去怯,磁石、鐵漿之屬是也。」此類藥物多屬金石類或礦物藥,質重下行,能引浮越之陽氣下沉,安定魂魄,從而收斂心神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驚怯」多與心神不寧、肝陽上亢或痰火擾心相關。心主神明,肝主謀慮,若情志過極、痰熱內擾,或陰虛陽亢,皆可導致神志異常。質重藥物性沉降,可鎮浮陽、潛肝火、墜痰涎,使上擾之邪氣下行,恢復心神清明。此治法契合《內經》「高者抑之」「驚者平之」之原則。
常用藥物與方劑
- 磁石
味辛鹹,性寒,歸肝、心、腎經,具潛陽安神、聰耳明目之效。常用於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,或腎虛耳鳴。如《千金方》之磁朱丸(磁石、硃砂、神麴),主治心悸失眠、癲癇目眩,以磁石鎮驚安神,硃砂清心降火。 - 鐵漿
即生鐵浸泡之水,性沉寒,能鎮心平肝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治癲狂癇疾」。古方以鐵漿煎藥,用於癲狂譫語、煩躁不眠。 - 龍齒、牡蠣
龍齒為古代哺乳動物化石,重鎮安神兼能斂汗;牡蠣質重潛陽,善治陰虛陽亢之煩躁。二者常配伍於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中,調和陰陽,鎮攝浮越。 - 硃砂
其性微寒,專入心經,能清心火、鎮驚悸,如安宮牛黃丸中含硃砂,用於熱病神昏。然須注意其毒性,現臨床運用漸趨謹慎。
臨床應用
「重可去怯」法多用於本虛標實之證,如:
- 癲狂證:痰火擾心者,以磁石、礞石等墜痰鎮驚。
- 失眠驚悸:心肝血虛兼陽浮者,配酸棗仁、茯苓,標本兼顧。
- 小兒驚風:高熱抽搐時,可佐以琥珀、珍珠母平肝息風。
此治法強調「重鎮」與「調本」並行,若純屬虛證(如心脾兩虛),則需配伍補益之品,避免獨用重劑克伐正氣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時珍等,皆於方書中詳述其配伍精要,展現中醫「沉潛浮越,以復陰陽平衡」之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