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逆

重逆為中醫典籍中所述之病理概念,指疾病過程中因反復誤治,導致病情惡化之現象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刺熱》,原文載:「重逆則死。」意即若多次誤治,將使邪氣深入,正氣耗竭,終致危殆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誤治與病情演變
    中醫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治法須隨病機轉變而調整。若未察病本,或錯誤施用汗、吐、下等法,易使表邪內陷、虛實夾雜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」,即呼應「重逆」之害。
  2. 病機與臟腑損傷
    「重逆」常導致氣機紊亂,具體影響因誤治方式而異:

    • 誤汗:過度發汗傷及心陽,耗散衛氣,可致心悸、神疲。
    • 誤下:不當攻下損傷脾胃,引發下利、腹滿,甚者亡陰。
    • 誤清熱:寒涼過用克制脾陽,轉為虛寒,症見肢冷、泄瀉。
  3. 《內經》相關論述
   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:「刺之害,中而不去則精泄。」指出針刺過度亦屬「逆」,與藥物誤治同理,皆可擾亂氣血。

臨床表現

「重逆」之證候多元,常見:

  • 邪氣壅滯:誤治後邪未去而正已傷,如熱病誤用溫補,反見高熱神昏。
  • 陰陽兩虛:多次錯誤療法使陰陽俱損,症見羸弱、脈微細。
  • 臟氣衰竭:長期誤治累及根本,如腎不納氣、肝風內動等危象。

典籍佐證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類經》註解:「一誤再誤,病必深矣。」明代張景岳亦強調「治病必求其本」,若未明病源而屢施誤治,必致「重逆」之禍。

總結
「重逆」為中醫對誤治累積後果之重要警示,體現「治貴應機」之原則。歷代醫家對此嚴謹以待,並反映於經典文獻與臨症權衡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