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強
重強為中醫病證名,涉及脾臟功能失調引起的特殊病理狀態,主要表現為肢體沉重與九竅不通兩大類症狀。此概念源出《黃帝內經》多處經文,內涵豐富,涵蓋了臟腑功能與經絡氣機的異常變化。
一、脾氣失調所致重強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記載:「脾為孤藏,中央土以灌四傍,……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,其不及,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」此段經文揭示了重強的基本病機:
1. 病機基礎
- 脾居中焦,屬土德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「灌四傍」
- 脾氣太過:運化過亢,土氣壅盛,反克肝木,致筋骨弛縱而四肢不舉
- 脾氣不及: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精微不布,臟腑失養而九竅不通
2. 症狀特徵
王冰注釋指出:「重,謂臟氣重迭;強,謂氣不和順。」具體表現為:
- 重:臟腑氣機壅滯重疊,主要見於:
- 肢體沉重如裹,抬舉困難
- 頭部沉重昏蒙
- 胸腹脹滿痞塞
- 強:氣機不順而強急,主要見於:
- 肌肉僵硬不柔
- 關節屈伸不利
- 內臟功能紊亂
3. 經絡表現
脾經「屬脾絡胃,上膈挾咽」,其失調可致:
- 足太陰經氣不利:下肢沉重腫脹
- 衝脈受累(脾為氣血生化之源):少腹滿脹
- 帶脈失約:腰腹墜重
二、少陰經證之重強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:「少腹滿,腰椎重強。」此處重強屬少陰病範疇,機理有異:
1. 腎氣失司
- 腎主骨,腰為腎之府
- 腎陽不足:寒濕凝滯腰府,致重強不舒
- 腎精虧虛:骨髓不充,腰椎失養
2. 膀胱經影響
足太陽膀胱經「挾脊抵腰」,其氣不利可致:
- 腰部強直疼痛
- 轉側困難
- 伴少腹滿(膀胱氣化不利)
三、鑒別要點
重強當與下列證候區分:
- 痙證:以項背強急為主,多因津傷筋急
- 著痹:重著固定,因濕邪偏盛
- 骨痺:重痛在骨,因腎虛風寒入骨
四、歷代醫家闡發
- 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強調:「脾病則五臟之氣皆不和,故令九竅不通。」
- 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指出:「脾虛則濕土之氣下流,鬱於少腹,故滿而重強。」
- 吳鞠通認為少陰重強多因「真陽不足,濕濁下注,困阻腰尻」
五、相關證型
中醫理論中,重強可見於多種證型:
- 脾虛濕困證
- 寒濕腰痛證(腎著湯證)
- 督脈虛寒證
- 少陰寒化證
此病理概念深刻體現了中醫「脾為後天之本」及「經絡整體觀」的核心理論,其辨證需綜合考慮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的複雜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