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熱則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熱則寒之中醫病理闡釋

重熱則寒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其核心闡述「熱極生寒」之陰陽轉化規律,屬「重陽必陰」理論之具體體現。此現象揭示人體在陽熱亢盛至極時,可能驟然轉化為陰寒危候,反映陰陽互根、物極必反之動態平衡關係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
  1. 熱極反寒之機轉
    熱證發展過程中,若邪熱熾盛未解,持續耗傷陰液,進一步損及陽氣,致「陽氣暴脫」。此時陽氣無法固攝溫煦,外顯寒象,形成本質為「真熱假寒」之厥逆證候。《傷寒論》中「熱深厥亦深」即描述此類陽氣內鬱、格陰於外的病理狀態。
  2. 典型證候演變

    • 初期熱證: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舌紅絳、苔黃燥、脈洪大數實,屬氣分或營分熱盛。
    • 轉化寒象:突現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冷汗淋漓、神情淡漠、脈微欲絕,甚則出現「陰陽離決」之脫證。此轉折關鍵在於陽氣驟衰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言:「熱極而厥者,陽氣不能通達也。」

經典理論基礎

  • 《內經》樞要
    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」,闡明陰陽消長之極化現象。重熱則寒即在此框架下,強調陽熱過亢突破閾值後,誘發陰寒內生,與「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」形成動態對照。
  • 與「格陽」「戴陽」之辨
    此證需與陰盛格陽(虛陽外越)區分:前者為熱極轉寒,本質由實轉虛;後者屬陰寒內盛、虛陽浮越,本虛為本。二者皆可現四肢厥冷,然病機迥異。

相關病證舉隅

  1. 溫病逆傳心包
    如風溫病邪入營血,高熱神昏之際突現肢冷脈伏,乃邪閉心包、陽氣郁遏所致,屬熱閉轉寒厥之變證。
  2. 疫毒痢暴脫
    痢疾濕熱燔灼,驟然轉為面色青灰、冷汗肢厥,乃毒邪傷正、陽氣暴脫之危候,符合重熱則寒病理演變。

此理論對急症辨治具指導意義,臨床需緊扣「熱─寒」轉化節點,結合四診合參,判斷病機本質,不可惑於表象而誤辨寒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