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舌
病證名,出自《靈樞·終始》。又稱「子舌」、「重舌風」、「蓮花舌」。
臨床表現
重舌的主要特徵為舌下血脈腫脹,狀似舌下又生小舌。其色或紅或紫,腫脹部位可能連貫而生,形如蓮花。患者常伴隨飲食難下、言語不清、口流清涎等症狀,若久不愈,則可能出現潰爛腐敗之象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心脾濕熱內蘊,復感風邪,風熱與濕邪相搏,循經上攻,結聚於舌下而發。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、散舌下,故心脾積熱為重舌的主要內在因素。
治法
- 初起治療:當急泄心脾之熱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等方劑加減,以清熱瀉火、解毒消腫。
- 言語障礙:若患者因舌腫而難以發音,可先予通關開竅之法,如針刺廉泉、啞門等穴,或配合芳香開竅之品。
- 潰爛處理:局部可吹敷錫類散以解毒生肌。若出血明顯,則以炒蒲黃末外吹止血。
- 外治針法:以三稜針刺金津、玉液兩穴出血,瀉其熱邪,繼用淡鹽湯漱口清潔,再外吹冰硼散清熱消腫。
古籍記載
《靈樞·終始》曰:「重舌,刺舌柱以鈹針也。」指出以針刺法治療重舌。《醫宗金鑑》亦載:「重舌乃心脾積熱上沖。」強調清熱瀉火為治療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