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舌口瘡夜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舌口瘡夜啼,乃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首載於宋代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此證特指嬰幼兒因重舌與口瘡並發,致使夜間啼哭不休之症候。其病機關鍵在於心脾積熱上炎,其治療當以清泄心脾為要,標本兼治則啼哭自止。
■ 病機析微 此證多因乳母妊期過食辛熱,或小兒胎熱內蘊,致使心脾兩經積熱。《幼科發揮》有云:「舌者心之苗,脾之絡脈繫於舌。」心火亢盛則舌體腫脹,發為重舌;脾熱上蒸口腔肌膜,乃生口瘡。夜間陽入於陰,熱不得泄,故患兒煩躁啼哭尤甚。重舌表現為舌下血絡瘀脹,狀若蓮蒂;口瘡可見於頰內、唇舌處,呈現黃白色潰爛點。
■ 辨治精要 歷代醫家治此證多遵循「清熱解毒,涼血消腫」之法。《證治準繩》主張內服瀉心導赤湯合清胃散加減,方中黃連、竹葉清心火,生地、丹皮涼血分,升麻、石膏清胃熱。外治法則取法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以青黛散或冰硼散外塗患處,配合三稜針點刺金津、玉液二穴洩熱。若兼見小便短赤,可加淡竹葉、通草;大便乾結者酌加大黃、玄明粉。
■ 證候演變 臨床須辨明標本緩急。初期多屬實熱證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;若遷延失治,可耗傷陰津,轉為陰虛火旺證,見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特別指出,此證須與驚啼、腹痛啼相鑑別:驚啼者睡中驚惕,腹痛啼者曲腰啼叫,惟本證以口腔病變為特徵。
■ 古籍佐證 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載:「小兒重舌者,心脾有熱也。」《幼幼集成》更詳述其治法:「重舌口瘡致啼者,當先刺去惡血,後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」明代萬全《育嬰家秘》則強調哺乳調護,主張乳母應忌食辛辣厚味,以防熱毒通過乳汁傳於嬰兒。
此證預後多佳,然須把握治療時機。早期正確施治,既可速解患兒之苦,又能防其熱毒內傳,變生他證。醫者臨證時,尤當細察舌脈,辨析熱邪淺深,方可藥到病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