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怯

證名。指因膽氣虛弱所致心中畏懼、不敢見人之證候,屬中醫情志病範疇。其病機與少陽膽經、肝木及腎水之虛損密切相關,多由肝膽氣虛、腎陰不足,或心神失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膽氣虛
    《石室祕錄》指出:「凡人膽怯不敢見人者,少陽膽經虛也。」膽屬少陽,主決斷,若膽氣不足,則遇事易驚、猶豫不決。而膽氣虛弱又常因肝木虧虛所致,因肝膽相表裏,肝主謀慮,肝虛則膽氣不充。
  2. 腎水不足
    肝木需賴腎水涵養,若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則肝血不足,進一步影響膽氣,形成「腎水不足→肝木虛衰→膽氣怯弱」之病理鏈。
  3. 心神失養
    膽氣虛弱亦可能擾及心神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言:「心膽懼怯,觸事易驚」,顯示膽怯與心神不寧相關,此類患者多伴虛煩不寐、夢多不詳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遇事易驚,畏懼退縮,不敢見人。
  • 心悸不寧,虛煩難眠,多夢易醒。
  • 或伴頭暈目眩、口苦咽乾等少陽經氣不利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補腎養肝以壯膽氣
    • 方用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腎陰;當歸、芍藥養肝血;柴胡疏達少陽;茯神、生棗仁安神定志;佐以肉桂溫陽化氣,白芥子化痰通絡。
    • 此治法針對「腎水不足→肝膽虛弱」之病機,以補腎水為本,養肝血為標,使膽氣自充。
  2. 溫膽湯加減
    • 適用於心膽虛怯、痰熱內擾者,症見驚悸失眠、胸悶煩躁。
    • 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能化痰和胃、安神定志,使膽氣恢復清淨之性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膽主決斷
    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云: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膽氣充足則處事果斷,反之則猶豫恐懼。
  • 肝膽相表裏
    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,皆可影響膽腑功能,故治膽常需調肝,如柴胡疏肝散亦可用於膽氣不舒之證。

膽怯一證,雖以膽虛為標,然其本多在肝腎,臨證需辨明虛實,或滋腎水,或養肝血,或化痰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