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身
在中醫學典籍中,「重身」一詞專指婦女妊娠之狀態,即「身中有身」之意。此語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奇病論》:「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。」唐代醫家王冰註解云:「重身,謂身中有身,則懷妊者也。」明確指出「重身」即懷孕之生理現象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重身乃陰陽相合、血氣凝聚之結果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」意指男女精血交融,胎元始成。妊娠期間,母體之氣血需涵養胎兒,故有「聚血養胎」之說。隨胎兒漸長,母體臟腑經脈氣血之運行亦隨之變化,尤以衝任二脈為要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气血充盛,方能固攝胎元。
重身之時,母體常見生理變化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:「妊娠阻病,此由經血既閉,臟氣不宣。」意指孕後經血停閉,臟腑氣機升降有異,故有惡阻(孕吐)、倦怠等症。另因胎體日增,氣機升降受擾,部分孕婦至妊娠晚期可能出現「九月而喑」之症,此因胎大壓迫胞脈,致腎陰不能上承,舌本失養,暫失音聲,屬「子喑」範疇,產後多可自復。
歷代醫家對重身之調養,強調「逐月養胎」之說,如《千金要方》引徐之才「逐月養胎方」,按胎兒發育階段,調配飲食藥餌,以應和臟腑氣血之需。如初期重在肝經調暢,中期注重脾氣健運,後期則需滋腎固本,皆為護胎之關鍵。
總此,「重身」一詞不僅概括妊娠之狀態,更蘊含中醫對生命形成、母胎調和之深刻認知,體現傳統醫學對生殖生理與病理之精密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