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重虛」詳解
「重虛」一詞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多重意涵,主要可分為病證、脈象及天人相應三個面向。此概念源於《內經》,涉及虛證誤治、脈象特徵,以及司天運氣與人體臟氣虛損的關聯。以下分述其具體內涵:
一、病證名:虛證誤瀉之「重虛」
《靈樞·終始》指出:「虛而瀉之,是謂重虛。」意指患者本為虛證,若誤用瀉法(如攻下、清熱等損傷正氣之治法),將導致虛者愈虛,病情加重。此類「重虛」屬治療失誤所致的病理狀態,強調辨證需明虛實,避免「虛虛之戒」。例如,脾陽虛弱之人若誤用苦寒瀉下,恐致中氣下陷,出現泄瀉不止、氣短乏力等症。
二、脈學名詞:虛脈重見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提出:「脈氣上虛尺虛,是為重虛。」此處「重虛」指寸、關、尺三部脈皆呈現虛象(如脈來無力、按之空豁),反映整體氣血陰陽俱虛。臨床上,此脈象常見於久病體衰、元氣大傷者,或氣血兩虛、精血虧耗之證。
三、司天與臟氣相應之「重虛」
《素問遺篇·刺法論》闡述天人之氣的虛實相應:「人氣肝虛,感天重虛。」當司天之氣(如厥陰風木司天)不足,人體對應的臟腑(如肝)若本已虛弱,則形成「天人同虛」之「重虛」。此概念結合五運六氣學說,說明外在氣候異常可能加劇內在臟腑虛損,例如肝虛者在風木無力的年份易誘發眩暈、筋攣等病症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「重虛」的多元詮釋,凸顯中醫對「虛」的動態觀察:
- 治療層面:強調「補虛」需辨陰陽氣血,如氣虛用四君、血虛選四物,誤瀉則犯「重虛」之弊。
- 脈診層面:三部脈皆虛需警惕五臟皆衰,尤以尺脈虛為腎元虧損之兆。
- 運氣層面:體質偏虛者當注意歲氣變化,可藉調攝或針藥預防「重虛」致病。
此名詞深植於中醫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核心思想,揭示虛損證候的複雜性與治療禁忌。歷代醫家如張介賓、李東垣等,均對「虛不受攻」有所發揮,進一步完善虛證調治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