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言,又稱「口吃」、「謇吃」,首見於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。此證以言語重複、斷續不暢為主要表現,發音時「期期艾艾」,難以順利表達,多因長期語言習慣或言語急促所致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言語的流暢與臟腑功能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心主神明,言語為心神所主;肺主氣,氣為聲之根;肝主疏泄,調暢情志;腎藏精,與言語之根底相關;脾主運化,影響氣血生化。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失衡,皆可能導致言語障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失調
    《內經》指出「憂恚無言」,強調情志鬱結(如憂慮、憤怒)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,導致氣機不暢,言語受阻。長期精神緊張或突受驚恐,亦可能使心神不寧,造成言語謇澀。
  2. 氣血不足
    心氣虛弱或氣血兩虧,使心神失養,言語功能受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「心氣不足,則舌強而語遲」,說明氣血虛弱可致言語不暢。
  3. 痰瘀阻絡
    痰濕內蘊或瘀血阻滯,影響經絡氣血運行,尤其手少陰心經、足厥陰肝經等與言語相關的經絡受阻時,可能引發重言。《醫宗金鑒》記載「痰火擾心」可致言語錯亂或遲滯。
  4. 先天稟賦不足
    部分患者因先天腎精虧虛,腦髓不充,導致言語發育遲緩或結巴,此類情況多與腎、腦功能相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鬱氣滯型
    症狀包括言語斷續、情緒抑鬱、胸悶太息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治宜疏肝解鬱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  2. 心脾兩虛型
    言語乏力、面色萎黃、心悸健忘,舌淡、脈細弱。治宜補益心脾,方用歸脾湯加減。
  3. 痰熱擾神型
    言語謇澀、煩躁易怒、痰多黏稠,舌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,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  4. 腎精不足型
    自幼言語不暢、記憶力差、腰膝酸軟,舌淡、脈沉細。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地黃飲子加減。

治療方法

  1. 針灸療法
    常取廉泉、通里、內關、太衝等穴,以調理心肝氣機;痰濕重者加豐隆,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
  2. 藥物治療
    依辨證選方,肝鬱者佐以鬱金、香附;痰熱者加竹茹、膽南星;腎虛者配合龜板、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。
  3. 導引調息
    《黃帝內經》提倡「緩節柔筋而心和調」,通過氣功或太極拳調和氣血,輔助改善言語功能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: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凡人之聲,出於臟氣,臟氣有乖,則聲有變異。」

重言之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其根本病因。中醫強調身心一體,治療上兼顧調神與調氣,以恢復言語自然流暢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