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氣不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氣不足
膽氣不足,又稱膽虛或膽虛氣怯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或病後膽氣虛弱所致。膽為中醫「六腑」之一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其氣以清淨、通降為順。若膽氣不足,則氣機失調,影響情志與消化功能,進而出現一系列虛怯之象。
病因病機
膽氣不足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稟賦不足:先天體質虛弱,膽氣素虛。
- 情志所傷:長期憂思驚恐,耗傷膽氣,使膽失決斷之能。
- 久病體虛:病後氣血虧損,膽氣未復,功能失調。
- 肝膽相失: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若肝氣鬱滯,久則累及膽氣,導致膽虛不寧。
臨床表現
膽氣不足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情志異常:易驚恐、多疑慮、猶豫不決,甚則如人將捕之狀。
- 睡眠障礙:虛煩不眠,眠淺易醒,夢境紛擾。
- 消化異常:口苦、嘔逆,或嘔吐宿食膽汁,心下(胃脘部)淡淡不適。
- 氣機不暢:常嘆息以舒緩胸悶,氣短乏力。
中醫辨證與治法
膽氣不足的治療,以溫膽安神、補氣定志為主,常見方藥如下:
-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適用於膽虛痰擾,症見驚悸失眠、嘔惡痰涎。
- 安神定志丸(《醫學心悟》):適用於膽怯易驚、心神不寧者。
- 補膽防風湯(《證治準繩》):適用於膽氣虛弱兼風邪內擾者。
若兼氣虛明顯,可酌加人參、黃芪以益氣固膽;若兼肝鬱,可配合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·五臟六腑病諸候》指出:「膽氣不足,其氣上溢而口苦,善太息,嘔宿汁,心下淡淡,如人將捕之。」
-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:「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將捕之。」
膽氣不足雖屬虛證,但常與痰熱、肝鬱等兼夾,故臨證需細辨虛實,調理氣機,使膽氣復常,情志得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