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陽必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陽必陰乃中醫陰陽學說中之重要概念,闡述陰陽相互轉化之動態規律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」,揭示陽氣發展至極盛階段時,將向陰性狀態轉化的必然性。此理論源自「物極必反」之哲學思想,亦為「陰陽消長」過程中質變現象的具體體現。

從氣機運行角度論,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興奮之特性,當其蓄積過度而未得疏泄時,會形成「陽亢」之態。此時陽氣躁動不寧,猶如「壯火食氣」,反耗機體真陰,繼而觸發「陽極生陰」之機轉。例如外感熱病過程中,高熱(陽極)後驟然出現四肢厥冷(陰象),即為陽熱壅盛至極,轉化為陰寒外現之典型表現。

在病理層面,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所述「熱深厥深」正契合此理。陽熱之邪內鬱不得宣散,積盛至極則轉為陰寒外候,雖症見手足逆冷,實質仍屬陽熱內鬱之真熱假寒證。另如情志過激所致「暴怒傷陰」,亦屬陽性情緒(怒為肝志,屬木主陽)過度亢奮,反致肝陰耗損之例。

此概念與五行學說相輔相成,尤見於火熱極盛而化燥傷陰之病理。陽氣過亢時,不僅可能直接轉化為陰性表現,更常通過耗傷陰液(如津虧、血燥)間接形成陰陽俱損之局,示現「陽勝則陰病」之傳變。臨證當辨明轉化後之陰證屬虛實,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之鑑別尤為關鍵。

「重陽必陰」與「重陰必陽」共同構成陰陽轉化之完整循環,體現中醫對事物發展「週期性」與「對立統一」之深刻認識,於六經傳變、臟腑病機推演中具重要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