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重暍
定義與病因
重暍為中醫病名,屬濕溫病誤治後所引發之重證。此症多因患者原患濕溫,然誤用發汗之法,導致津液虧損、熱邪熾盛,進而轉為危重之候。濕溫本為感受濕熱病邪所致,其病機特點在於濕阻熱蘊,纏綿難解。若強行發汗,非但濕邪不除,反傷陰液,使熱邪更盛,終致重暍。
症狀表現
《傷寒類證活人書》記載,濕溫誤汗後,患者可出現以下證候:
- 言語不能:因汗出過多,心陽受損,心開竅於舌,故語言功能受擾。
- 耳聾:足少陰腎經循行過耳,津傷熱熾,腎陰受灼,清竅失養。
- 不知痛處:熱邪內陷,擾亂神明,致使感覺異常。
- 身青面色變:氣血逆亂,陽氣外脫之危象,呈現面色青紫或蒼白。
病機分析
重暍之核心病機為「濕熱熾盛,津氣兩傷」。誤汗後,陽隨汗泄,濕熱之邪乘虛內陷,熱灼陰液,氣隨津脫。其證屬陽明經熱兼太陰濕濁,或可涉及少陰心腎。熱鬱於內,燔灼營血,故見身青;濕蒙清竅,則耳聾神聵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清熱祛濕、益氣生津」為原則。傳統以白虎蒼朮湯為主方,取石膏、知母清陽明氣分熱,蒼朮燥太陰脾濕,佐粳米、甘草護胃生津。若兼見津氣欲脫,可酌加人參(即白虎加人參湯之意);若熱入營血,需配合犀角地黃湯類方涼血散血。
相關鑑別
重暍與「中暑」(暑厥)有別。雖二者皆見熱盛神昏,然中暑多因暴曬暑邪直中,發病急驟;重暍則為濕溫誤治漸進所致,兼夾濕濁內阻之象。此外,與「熱入心包」相較,後者多見神昏譫語、舌絳脈數,而重暍更強調濕熱交蒸與氣津兩傷並存。
文獻溯源
此症首載於宋代朱肱《傷寒類證活人書》,屬濕溫變證範疇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明濕溫禁忌,強調「汗之則神昏耳聾」,與重暍病機呼應,深化後世對濕熱病傳變規律之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