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陰必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陰必陽

「重陰必陽」為中醫陰陽學說之核心概念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。「重」意指重疊或極盛,指陰氣累積至極盛時,將向對立面之陽氣轉化。此理論體現陰陽相互依存、消長轉化之動態關係,屬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基礎。

理論基礎

陰陽學說認為,萬物皆可分陰陽二氣,二者對立制約,亦互根互用,並在特定條件下發生轉化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」,強調陰陽轉化之臨界狀態。當陰寒之氣(如寒邪、虛寒)積聚至極,可能顯現陽熱之象;反之陽熱亢盛至極,亦可轉為陰寒徵候。此即《類經》所注:「物極則變,陰極則陽生,陽極則陰生。」

臨床表現

  1. 寒極生熱
    疾病發展中,若陰寒內盛至極,可見「真寒假熱」證。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通脈四逆湯證」,患者雖手足厥冷、脈微欲絕(陰寒極盛),卻反見身熱面赤(假陽外浮),此為陰寒格拒虛陽於外,屬重陰化陽之變證。
  2. 病理轉歸
    《溫病條辨》論述伏暑病時指出,濕濁(屬陰)久蘊化熱(屬陽),即「從陰化陽」之例。慢性水腫(陰水)若過用溫燥,可能轉為濕熱壅滯(陽證),亦屬此理。

與其他概念之區別

  • 與「寒極化火」之異同
    「寒極化火」專指陰寒凝滯導致陽氣鬱而化熱,屬局部病理;「重陰必陽」則涵蓋整體陰陽轉化,範圍更廣。
  • 與「陰陽格拒」之關聯
    陰陽格拒為轉化之特殊形式,如「陰盛格陽」雖現假熱,本質仍屬陰證,未完全轉陽,屬「重陰必陽」之過渡階段。

此理論提示醫者需動態觀察疾病演變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陰陽雖變,本是一氣。」臨證時須透過表象辨本質,方不致誤判寒熱真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