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齗(重齦)

重齗又稱重齦,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牙齦疾病,主要表現為牙齦腫脹疼痛的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重齗的發病機理主要與胃熱上熏有關:
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炙煿、肥甘厚味,導致胃中積熱
  •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鬱化火,橫逆犯胃
  • 外邪入裏:風熱邪氣入侵陽明經絡,化熱上炎
  •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齦肉

胃經循行於牙齦,與大腸經相表裏,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亦指出: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」,因此胃火上炎即可能導致牙齦腫痛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重齗的主要症狀特徵包括:

  • 牙齦局部腫脹高起,色紅或紫紅
  • 患處觸痛明顯,拒按
  • 口氣腥臭,口渴喜冷飲
  • 可能伴隨牙齒鬆動、咀嚼困難
  • 舌質紅,苔黃厚或黃膩
  • 脈象多見洪數或滑數

若屬陰虛火旺者,則見牙齦腫痛不甚劇烈,但遷延難愈,伴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療重齗以清瀉胃火為基本原則:

清胃散加減(《蘭室秘藏》方)

  • 組成:當歸、黃連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升麻
  • 功效:清胃涼血,瀉火解毒
  • 加減
    • 腫甚者加連翹、金銀花
    • 痛劇者加白芷、細辛
    • 便秘者加大黃、芒硝
    • 陰虛者加知母、玄參

其他常用方劑

  • 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:適用於胃熱陰傷型
  • 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適用於脾胃伏火型
  • 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兼有上焦熱盛者

外治法

傳統中醫亦有多種外用方劑輔助治療:

  • 漱口方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煎湯漱口
  • 敷藥:冰硼散、西瓜霜外敷患處
  • 針刺:選取合谷、內庭、頰車等穴位

古籍記載

重齗一證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: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重齦者,齦上腫起如阜狀,此由氣血盛實,風熱壅滯。」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記載:「重齦乃陽明胃火上炎,致齒齦腫起作痛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出:「齒齦焮腫,膿血潰出,痛引頭面者,此胃火盛也。」

本病須與牙宣(牙周病)、風熱牙痛等證候相鑒別,其關鍵在於辨明臟腑病位及陰陽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