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重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重齦

病證名,首見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屬齒齦病變之一。其主症為齒齦浮腫,狀若附物垂癰,或如含水泡,按之柔軟,甚則潰破流膿,常伴口臭、咀嚼不利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 胃熱熾盛,濕濁熏蒸,循經上攻齒齦所致。小兒脾胃嬌弱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易致 積熱蘊胃,化生濕濁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熱邪上擾,灼傷齦肉,則發為腫脹潰膿;濕濁不化,纏滯局部,故見水泡樣腫起。此外,蟲蝕齦絡(如寄生蟲或微生物侵蝕)亦可加重病情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胃瀉火,化濕殺蟲:選用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方:黃連、升麻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)加減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瀉胃火;濕重者,佐以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濕;若見蟲積,可配合使君子、檳榔驅蟲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針刺排膿:以鋒針刺破腫處,排出膿血,緩解局部氣血壅滯。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刺去惡血」,後以 淡鹽湯漱口,取其清熱解毒、收斂瘡口之效。
    • 外敷藥:可選用 冰硼散黃連粉 局部塗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
相關文獻

《外臺祕要》進一步指出:「齦腫腐臭者,胃中伏火,上沖齦絡。」明代《證治準繩》補充,此症需與「牙疳」「齦癰」鑑別:牙疳多伴齒牙朽脫,齦癰則腫硬痛甚,而重齦特徵在於 齦肉軟腫如水泡,病位較淺。

此證標本兼治,重在清瀉胃火,兼顧脾胃運化,以防濕熱復生。
(以上內容基於中醫古籍及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