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州都之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州都之官—膀胱的中醫理論闡述

州都之官的名稱淵源

「州都之官」乃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》中對膀胱的雅稱,語出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」。此稱謂形象地揭示了膀胱的生理功能與特性。

古代「州都」指水澤匯聚之處,膀胱為人體水液代謝的終端貯藏器官,恰如百川歸海之地,故以「州都」喻之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注釋:「膀胱位居最下,三焦水液所歸,是同都會之地,故曰州都之官」;唐代王冰則注云:「位當孤府,故謂之都官;居下內空,故藏津液」。

膀胱的生理功能

中醫理論中,膀胱具有以下核心功能:

貯藏津液

膀胱主司暫時貯存由腎臟氣化後輸送的「濁水」(尿液)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膀胱為津液之府,貯藏水液」。此過程中,膀胱依賴腎陽的溫煦作用維持正常的貯尿能力。

排泄尿液

膀胱在腎氣推動下能適時開闔,實現「氣化則能出焉」的排尿功能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主藏津液,氣化則能出矣」。這一過程涉及腎氣的固攝與推動作用的平衡。

參與水液代謝

膀胱與三焦共同構成人體水液代謝的下通路。《靈樞·本輸》記載:「三焦者,中瀆之府也,水道出焉,屬膀胱」。體內多餘水液經三焦通道下輸膀胱,再經氣化作用排出體外。

膀胱與他臟的關係

在中醫臟象學說中,膀胱與多個臟腑存在密切聯繫:

膀胱與腎相表裡

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相互絡屬,構成表裡關係。《靈樞·本輸》:「腎合膀胱」。腎主水液代謝,膀胱主貯排尿液,二者協同完成水液的最終處置。腎陽充足則膀胱氣化正常,腎虛則常見遺尿或尿閉。清代醫家喻嘉言在《醫門法律》中對此關係有詳細論述。

膀胱與三焦互為表裡

《難經·三十八難》指出三焦與膀胱同屬「孤之腑」,二者共同主持水液運化。三焦主水道通調,膀胱主水液貯排,形成完整的水液代謝鏈條。

膀胱與肺的關係

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,其肅降功能可助水液下輸膀胱。《醫學入門》稱:「肺為水之上源,膀胱為水之下瀆」。肺氣失宣常影響膀胱排尿功能。

州都之官的病機特點

膀胱失約

多因腎氣不固所致,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為「膀胱虛冷,不能約水」,表現為遺尿、尿頻或尿失禁。元代朱丹溪對此類證候提出「補腎固脬」的治療思路。

膀胱濕熱

常見濕熱下注膀胱,《丹溪心法》稱之為「淋證」,症見小便灼痛、頻急、澀滯。明代張景岳指出此證多因「下焦濕熱蘊結」所致,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。

膀胱氣化不利

可因腎陽不足或三焦壅滯引起,《金匱要略》稱為「胞痹」,症狀包括小便不利、少腹脹滿等。清代醫家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詳細論述了此種病機的辨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