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氣
在中醫理論中,膽氣為膽腑的功能活動,屬於少陽之氣,具有升發、條達的特性,對人體臟腑氣機的協調運行起著關鍵作用。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提出「凡十一臟,取決於膽」,強調膽氣在整體生理功能中的樞紐地位。
膽氣的生理功能
- 主決斷,調情志
膽氣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,主宰決斷能力。《黃帝內經》稱膽為「中正之官」,其氣充足則人處事果斷,情志舒暢;若膽氣虛弱,易出現膽怯、猶豫不決,甚至失眠多夢等症狀。 - 助脾胃運化
膽氣疏泄膽汁,協助脾胃消化水穀。《脾胃論》指出:「膽者,少陽春升之氣,春氣生則萬化安。」膽氣的升發作用能促進脾胃氣機升降,若膽氣不升,可能導致消化不良、腹瀉(如飧瀉、腸澼)等問題。 - 協調臟腑氣機
膽屬少陽,為氣機運行的樞紐,具有疏通與調節其他臟腑氣機的作用。膽氣通暢,則肝氣條達、肺氣宣降、心火下濟、腎水上承,維持整體平衡。
膽氣異常的病理表現
- 膽氣不足:常見膽怯易驚、心悸不寧、眩暈乏力,或伴隨消化功能減退。
- 膽氣鬱滯:多因情志不遂導致,表現為脅肋脹痛、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,甚則黃疸。
- 膽火上炎:膽氣鬱久化火,可引發頭痛、耳鳴、目赤等上焦熱象。
膽氣與經絡的關係
膽經循行於人體側面,起於目外眥,繞行頭側,下循胸脅,至足四趾。膽氣異常可能沿經絡出現偏頭痛、頸項強痛、脅痛或下肢外側不適等症狀。
中醫臨床重視膽氣的調理,常透過疏肝利膽、和解少陽等治法,如小柴胡湯、溫膽湯等方劑,以恢復其升發條達之性,進而維護整體氣血調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