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周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痹
定義與病因
周痹屬痹證之一,以「周身疼痛,遊走不定」為特徵,其病機為風、寒、濕三邪乘虛侵襲,滯留於血脈、分肉之間。《靈樞·周痹》明言:「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」意指邪氣隨經脈上下流竄,致使氣血閉阻,真氣不得周行,故稱「周痹」。
病位與病機
此症病位介於「內不在臟腑,外未達皮表」,獨居於分肉之間。《靈樞》進一步解釋:「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痹。」強調因正氣虛弱,外邪阻滯經絡,致氣血運行失暢,通達周身之「真氣」受阻,遂發為遍身掣痛、麻木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徵:痛處遊走不定,或上或下,或見沈重麻木,多伴隨項背拘急不舒。
- 脈象與舌象:脈多濡澀(主濕滯血瘀),舌質淡或暗,苔白膩(寒濕內蘊之徵)。
- 兼症:可伴見肢體倦怠、惡風怕冷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治療原則
- 內治法:以「益氣和營、祛邪通痹」為主:
- 代表方劑:蠲痹湯(《醫學正傳》)加減,方中黃耆、當歸補氣活血,羌活、防風驅風勝濕,薑黃、赤芍通絡止痛。
- 變證治療:若偏寒者加附子、細辛;濕重者加蒼朮、薏苡仁;血瘀明顯者合桃紅四物湯。
- 外治法:
- 針灸取穴:以足太陽膀胱經(如風門、肝俞)、足少陽膽經(如陽陵泉)為主,配合局部阿是穴,行溫針或艾灸以散寒除濕。
- 推拿或藥熨:以辛溫通絡之藥(如桂枝、艾葉)外敷或燻蒸,助氣血流通。
與其他痹證鑑別
- 行痹:痛處遊走更劇,以風邪為主,常見脈浮緩。
- 著痹:痛處固定且重著,以濕邪為主,苔多白厚膩。
- 痛痹:疼痛劇烈且遇寒加重,以寒邪為主,脈弦緊。
周痹則兼具三邪特徵,且病位廣泛,需綜合辨治。
古籍佐證
《醫學正傳·卷五》稱:「氣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,周身掣痛麻木並作。」說明此證與正氣虛損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不可專事攻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