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祜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周祜與《本草圖譜》於中醫學之價值考述

周祜,又名淑祜,明末清初江陰(今江蘇)人,為畫家周仲榮之女,其妹周禧(淑禧)同擅繪事,姊妹二人合稱「江上女子」。二人精於工筆,曾臨摹明代女畫家文淑之本草圖稿,合作完成《本草圖譜》。該著作現存殘卷五冊,收彩絹藥圖七十三幀,內容多參酌《本草品匯精要》,以細膩筆法重現藥材形貌,兼具藝術與實用價值。

中醫藥學視角下的《本草圖譜》

  1. 圖像與藥性結合
    中醫自古強調「辨藥識形」,藥材外形特徵常與其性味歸經相關。如《本草圖譜》描繪之「人參」,除根鬚分佈具象化,可能附記其「補氣固脫、甘微溫」之性,契合《神農本草經》對五形五色(黃白為補)的歸類邏輯。
  2. 承襲《本草品匯精要》體系
    明代《本草品匯精要》為官修本草巨著,分藥材為「名、體、色、味、性」等24項,周氏姊妹臨摹時,或延續此分類框架。如殘本中「當歸」圖像,可能著重表現其「根頭瘤狀突起」(稱「歸頭」),與《本草綱目》「頭破血、身和血、尾止血」之效用差異呼應。
  3. 彩繪技法強化藥材辨識
    中藥講究「道地性」,色澤為關鍵指標。周氏以礦物顏料繪製,如「紅花」之鮮紅、「地黃」之玄黑,再現採收時原生狀態,輔助醫家區分「川黃連」(色黃褐)與「雲連」(色灰綠)等異地同種藥材。

周祜姊妹的歷史定位

雖非醫家,然其以繪事保存藥學视觉資料,恰合中醫「形性互參」傳統。如《本草圖譜》中「白茯苓」描繪其雲紋狀切面(稱「茯神紋」),暗合《醫學入門》「松根靈氣所結」之說,體現古代「圖文互證」的知識傳遞模式,對後世本草圖譜如《植物名實圖考》具啟發意義。

此類圖譜亦反映明清「儒醫」文化中,藝術與醫藥的交融,為中醫文獻學與圖像史研究之重要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