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禮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周禮》與中醫學之淵源甚深,其書雖為先秦典章制度之集大成者,然其中「醫師」、「食醫」、「疾醫」等職官記載,實為中國早期醫學體系制度化之重要文獻。茲就《周禮》所涉醫事制度與中醫理論之關聯詳述如下:
一、職官體系中的醫學架構
《周禮·天官冢宰》載:「醫師掌醫之政令,聚毒藥以共醫事。」此「醫師」為眾醫官之首,下轄「食醫」、「疾醫」、「瘍醫」、「獸醫」四科,其分工已具後世中醫分科之雛形:
- 食醫:「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飲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醬、八珍之齊」,專司食療調養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穀為養」之說相應,體現「藥食同源」思想。
- 疾醫:「掌養萬民之疾病」,主治內科諸疾,診法強調「以五味、五穀、五藥養其病」,其「五藥」(草、木、蟲、石、谷)分類法,已見後世本草學綱目之端倪。
- 瘍醫:「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」,專攻外科,治療手段包括外敷薬(祝藥)、刮除膿血(劀)及腐蝕壞死組織(殺),與馬王堆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所述技法互證。
二、診治理論的早期實踐
《周禮》所載診療程序,暗合後世中醫「辨證論治」框架:
- 四時癘疾預防:「疾醫」需記錄「四時皆有癘疾」之流行病學觀察,與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的預防醫學思想相通。
- 九竅變化的診斷:「以五氣、五聲、五色眡其死生」,此「五色診法」為《靈樞·五色》「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」理論之先導。
- 治療總則:「凡療瘍,以五毒攻之,以五氣養之,以五藥療之,以五味節之」,展現攻補兼施、調和五行的治療哲學。
三、對後世醫學之影響
宋代醫家唐慎微《證類本草》引《周禮》「五藥」之說為藥物分類依據;明代周禮(字半山)所著《醫聖階梯》,其「先審病以定名,次原病以著論」的體例,實承襲《周禮》疾醫「辨證—論治」之邏輯。另清代考據學家孫詒讓《周禮正義》,更詳考醫官職守與方技之學的源流關係。
值得注意者,《周禮》「瘍醫」所用「五毒攻之」的煉丹術,經葛洪《抱朴子》發展為「升丹」、「降丹」等外科用藥,至今中醫傳統劑型「紅升丹」、「白降丹」仍用於頑瘍治療。
《周禮》醫政制度雖非專論醫理,然其系統化的醫療分工、四時調攝觀念,以及「以類相從」的藥物分類法,實為中醫學「天人相應」、「辨證施治」理論體系之制度雛形。後世醫家如明代周禮(梅屋老人)編纂《醫學碎金》時,注重擷取經典精要而附以己見的治學方法,亦暗合《周禮》「稽古而創新」之精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