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囊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囊穴

膽囊穴,又稱膽囊點,屬經外奇穴之一,為近代中醫臨床所常用。其定位於小腿外側,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(陽陵泉穴)直下1~2寸,按壓時常有明顯壓痛感。此穴與膽腑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多用於診斷與治療膽系疾病。

穴位定位與取穴方法

膽囊穴位於小腿外側,腓骨前緣,陽陵泉穴(膽經合穴)直下約1~2寸處。取穴時可先定位陽陵泉(屈膝時,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),再垂直向下量取約兩橫指(1.5~2寸),按壓敏感點即為膽囊穴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膽囊穴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但因其鄰近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,與膽腑氣血相通。膽主決斷,儲藏和排泄膽汁,若膽腑功能失調,可出現脅痛、黃疸、口苦等症狀。刺激膽囊穴能疏泄膽氣、通絡止痛,常用於緩解膽絞痛、膽囊炎等膽系疾患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膽系疾病:如膽囊炎、膽石症、膽道蛔蟲症等,針刺或按揉膽囊穴可緩解右上腹疼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  2. 輔助診斷:按壓膽囊穴若出現明顯壓痛,可提示膽腑病變,為中醫觸診要點之一。
  3. 配伍療法:常與陽陵泉、日月、膽俞等穴配伍,增強疏肝利膽之效。

操作手法

  • 針刺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瀉法,適用於急性膽絞痛。
  • 艾灸: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慢性膽腑虛寒證。
  • 按揉:以拇指按壓穴位,配合圓形揉動,可日常保健。

膽囊穴為現代中醫結合解剖與經絡理論所發展之經驗穴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臨床價值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