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南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南,字峻來(一作岐來),號召南,清代著名醫家,祖籍崇明(今屬上海市)。原為儒生,因母病而潛心習醫,廣涉醫典,融會諸家,遂成一代名手,尤擅起沉痾、療頑疾。其學術根基承襲明代醫家李中梓(字士材)一脈,重脈法與臟腑辨證,臨床重視「脾腎為先天后天之本」的學說,並加以發揮。
學術著作與脈法精要
周南於雍正十四年(1736年)撰《脈要纂注》二卷,此書以李中梓《診家正眼》為藍本,結合自身臨證心得,對脈象機理與主病進行系統注釋。書中強調「脈貴有神」,剖析浮、沉、遲、數等二十八脈之體象與臨床意義,並融入五行生剋理論,闡述脈象與臟腑氣血盛衰的動態關係,為清代脈學重要文獻。
東渡日本與醫術傳播
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日本天皇慕其醫名,遣使延聘。周南赴日後,屢治宿疾難證,聲名大噪,留居五年間,不僅救治眾多病患,更授徒講學,影響日本漢方醫學發展。其於日本刊行之《其慎集》五卷(1725年),收錄驗案百餘則,展現其辨證思路與用藥特色。書中醫案多見「顧護脾胃」之法,如以補中益氣湯加減療虛勞發熱,或以六味地黃丸化裁治肝腎陰虧,反映其融合李士材學說與個人經驗的學術風格。
臨證特色與學術傳承
周南臨床重視「辨證求本」,常從調理脾腎入手,善用甘溫益氣與滋陰填精並舉之法。其治療虛損症,推崇「養正積自除」;治外感熱病,則注重「存津液、護胃氣」,體現清代溫補學派與溫病學說的過渡特色。其東傳醫術對日本後世派漢方醫家如吉益東洞等產生一定影響,尤以脈診與方證對應之精度為日醫所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