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岐隱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周岐隱,字利川,號穦翁,浙江鄞縣人,為近現代中醫界重要醫家,尤以傷寒學研究見長。其學術成就集中於《傷寒論》文獻整理與理論闡發,兼具臨床實踐與歌括編纂,對仲景學說的傳承與推廣貢獻卓著。

學術背景與傷寒研究

周氏深究仲景典籍,針對當時《傷寒雜病論》版本訛誤問題,以嚴謹考據精神,蒐羅《古本傷寒雜病論》與通行本對校,補輯佚文、校正錯簡,編成《傷寒汲古》(三卷,1932年)。此書不僅保存古籍原貌,更釐清歷代注本爭議,為後世研究提供珍貴文本依據。其治學特點在於「以經解經」,強調回歸張仲景原義,避免後世臆斷。

理論著述與臨床應用

周岐隱另撰《傷寒心解》(十卷),系統闡釋六經辨證體系,結合個人臨床驗案,剖析條文方藥運用。書中重視「病機與方證相應」,如論及太陽病表證時,辨析麻黃湯與桂枝湯之異同,強調「風傷衛、寒傷營」的病理基礎;對少陽病半表半里證,則詳述小柴胡湯加減之關鍵,體現其「因證制方」的辨治思路。

溫病學貢獻

除傷寒領域外,周氏亦涉足溫病學,編纂《溫病條辨歌訣選要》(1963年),將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核心理論改編為韻文,便利記誦。書中擷取衛氣營血辨證綱要,如「上焦篇」化裁銀翹散方義為歌訣,或「中焦篇」總結白虎湯適用脈證,反映其融通寒溫兩學派的學術視野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周岐隱的學術地位在於結合文獻考證與臨床實效,其著作兼具版本學價值與實用性,對近代中醫經典研究影響深遠。其校勘成果常為當代《傷寒論》研究引用,而《傷寒心解》中所提「六經實為三陰三陽氣化層次」之觀點,亦啟發後世對仲景辨證框架的再詮釋。浙江醫家如裘沛然等,均曾受其治學方法啟迪。